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普通读者/不一样的宏伟感(上)\米 哈

2025-09-29 05:02:3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人类喜欢追寻自然的壮阔,喜欢山川的起伏、海洋的无垠、天空的高远。但,康德说得清清楚楚:“崇高感不是在于自然本身,而是在我们的心灵之中”,所以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宏伟感不只在于自然与人类壮丽的建设,更可以潜藏在城市的废弃里。

  破败的工厂、塌陷的楼宇、被时间遗弃的角落,那些看似不堪的场景,却在不经意间给人以震慑的感受。这种震慑,不是对毁坏的惊异,而是对人类创造与时间流逝之间矛盾关系的一种凝视。

  艾伦.卡普罗(Allan Kaprow)的《院子》(Yard,一九六一)正是这样一个例子。他将一座曼哈顿宅邸的后院,彻底覆盖上废弃轮胎,建成一个观者可以穿梭、攀爬,甚至被迫踉跄的环境。这不再是一件“雕塑”,它简直是一片废墟,是城市垃圾的临时栖地,也是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在此,卡普罗允许观众自由穿行,“作品”与“参与”之间的界线模糊,人不再是纯粹的旁观者,而是构成作品的一部分。

  卡普罗曾说:“整合所有元素── 环境、建构部分、时间、空间和人── 一直是我最大的技术难题。”对他而言,艺术不是一个静态的物件,而是一个时间与空间并存的整体。或许,轮胎只是废物,但当它们被堆叠、搬移、踩踏,便成为城市废弃中的一种壮观,一种令人既陌生又熟悉的“城市地景”。

  我们可能会问:为什么废弃可以带来宏伟感?这里的“宏伟”不指涉美丽的对称,也不是建筑师精心设计的壮阔,而是一种凌驾于人之上的感受。就像废弃的工业区,那些斑驳的铁锈与残垣,提醒我们人类曾经拥有惊人的创造力,却同时不敌时间的侵蚀。废弃物,既是人造,也是空间与时间介入的痕迹,于是它同时属于文明与自然,令人感到矛盾,却又难以抗拒的吸引。

  《院子》这作品的哲思,在卡普罗死后依然发挥作用。在二○○九年,美国艺术家威廉.波普.L(William Pope.L)便做了一个重制版本……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