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墟 里/创伤的终结\叶 歌

2025-10-20 05:02:1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二○○一年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后,联邦政府拨款一亿三千万美元来应对预计爆发的大规模心理危机。新冠疫情期间,专家们同样忧心民众自杀倾向会显著上升。结果以上情境都没发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George Bonanno对坊间心理创伤诊断的“氾滥”不以为然。在专著《创伤的终结》(The End of Trauma)中,他指出人不像心理咨询师认为的那么脆弱。

  根据Bonanno三十多年的研究,面临亲友去世、个人伤残等重大人生挫折时,至少有四种不同处理方式。极少数人(低于百分之十)百般努力依旧走不出悲剧阴影,这是“长期悲伤型”。有人起初感到情绪低落,但经过几个月或一年后逐渐回归正常,他们属于“平常恢复型”。第三类人是“延迟反应型”,经历剧变后从反应较小逐渐反应增大,但也不是情绪突然恶化。第四种,也是最普遍的类型,是“坚韧反弹型”。大部分人经历挫折后经过两周左右就能完全恢复,继续正常生活。

  Bonanno的这个发现曾受到同行质疑。他承认有的人会因重大挫折一蹶不振,但过分夸大悲剧对人的控制其实不利于培养坚强品格。他认为,对挫折的反应不是深藏体内、受到刺激就会发作的“定时炸弹”,学校因担心教学内容会引发学生隐藏的创伤而发布所谓的“触发警示”(trigger warning)适得其反,只会增加孩子的焦虑。我们该承认处理剧变因人而异,不必照搬“悲伤四步骤”(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接受)来判断他人行为。

  这一点他说得有理:发掘增强韧性的方式,培养勇气、耐心,加强人际纽带,是帮我们渡过难关更有效的举措。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