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一九九七到二○一二年间的美国Z世代(Gen Z)被称为“数码原住民”,因为他们生下来就身处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包围中。然而近来他们却热衷于手工、体育、钓鱼、无人机、编织等各种业余爱好,并将其视为应对沉浸于网络负面新闻的“末日刷屏”行为的解药。
业余爱好“古已有之”,不是新生事物,但在屏幕主宰一切,生活日益狭隘的现代社会中值得再度受到重视。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心理生物学家、世界卫生组织“艺术与健康合作中心”主任Daisy Fancourt指出,爱好一般指人们在业余时间从事,能从中获得愉悦并学到知识、技能的行为。研究发现,当我们沉浸于爱好中时,血压下降,心跳减速,炎症减轻,不但各种健康指标得到改善,甚至基因的表达方式也会发生改变。她说,这是因为追求爱好一举多得:释放带来愉悦感的多巴胺;和他人接触、社交,加强人际纽带;获取知识、技能后增强自信,让我们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更积极、勇敢。也就是说,业余爱好不仅能让人放松,还能帮助我们成长。
因此,Fancourt认为单纯让人愉悦的行为,如没日没夜疯狂追剧或打电脑游戏,不能称为“爱好”,只有对认知、情感、精神有益才行。如,她爱好园艺,专心致志地刨地可以忘却人生其他烦恼,类似于冥想。一项针对十六个国家超过十万人的长期研究证明,拥有业余爱好者幸福感更强,较少患上抑郁症。
她觉得英美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过分强调工作的意义、生产的重要性,人们总抽不出时间来追求爱好。但她要求爱好具备愉悦以外的“用途”恐怕也同样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