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故事 > 正文

金庸第一部武侠小说原来是这样发表的

2018-06-11 18:04:26大公網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金庸虽已届鲐背之年,眉眼中仍神采奕奕(资料图)

应征《大公报》翻译脱颖而出
 
查良镛是1947年10月进入《大公报》上海馆担任翻译工作的。
 
当时,由于工作需要,《大公报》上海馆决定公开招聘三名翻译。广告一出,应征者高达109人,年轻最高者60余岁,最小者23岁,资历有大学教授、银行职员、“中央研究院”研究员,还有知名作家并附有出版作品。《大公报》上海馆在应征者中择其优秀者10人参加笔试,试题由当时精通英、日、俄文的《大公报》翻译主任杨历樵拟定,并由其阅卷和评分。当日试题是:电报一份,社论一篇,译成中文。查良镛仅用65分钟就第一个交卷,随后立即进行口试。由于查良镛笔试、口试成绩优秀,不久被《大公报》录取,并列为录取者榜首。

图:香港《大公报》篮球队人员合影,后排左二为金庸(资料图)
 
1948年3月5日,《大公报》香港版复刊。由于缺人手,急需一名翻译,《大公报》上海馆原定派另一位翻译前往。查良镛清楚地记得,这位翻译姓李,是与自己一同参加公开招聘而进入《大公报》上海馆的。由于这位李姓翻译刚刚新婚,报馆征得查良镛意见后,暂派查良镛前往香港馆工作。没想到,这一去就是半个多世纪就是完全不同的人生。就是这一次工作变迁,这一个偶然的机缘,令查良镛与香港结下了不解之缘。
 
现在回过头来看,查良镛不禁感叹命运的神奇,他说:“就差这么一点,可能就来不了香港,人生的命运可能就会完全不同。”

图:2009年4月,金庸重回大公报,对于自己曾经工作近十年的报社,感慨万千(资料图)
 
查良镛任职《大公报》香港馆,先后做过记者、翻译和编辑,《大公报》创办《新晚报》后,查良镛又任《新晚报》的副刊编辑。
 
1953年,两位著名拳师太极拳掌门吴公仪与白鹤拳师父陈克夫大师打擂比武,由于香港法律禁止武师之间决斗,遂移师澳门举行。想不到香港竟有数万人乘船过海,日夜观战,盛况空前。香港各报都予以大版报道,风行一时。
 
《新晚报》由此获得启发,便在副刊上试辟武侠小说连载专栏,约请能编能写的副刊编辑陈文统、查良镛出阵,陈文统以笔名梁羽生写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查良镛以笔名金庸写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结果一炮打响,《新晚报》一时间洛阳纸贵,销路倍增,梁羽生、金庸亦因此声名大噪。
 
 
图:梁羽生(右)和金庸(左)开启一代武侠新风之后,1966年,香港《海光文艺》上发表过一篇署名佟硕之的《金庸梁羽生合论》,文中云:“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资料图)
 
连载小说“三剑侠”轮流执笔
 
当时《大公报》编辑部主任陈凡也不禁技痒,以“百剑堂主”的笔名在《大公报》副刊上写起了武侠小说,并于1956年10月与梁羽生、金庸在《大公报》联合撰写《三剑楼随笔》专栏,他们三人又称为“三剑侠”。
 
 
图:《书剑恩仇录》是金庸的第一部长篇武侠小说,首次刊载于《大公报》(资料图)
 
《新晚报》开香港报纸刊载新派武侠小说风气之先,查良镛亦由此走上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创作之路。迄今为止他已写了15部长篇小说。
 
查良镛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离开《大公报》。对于他来说,1948年来香港工作、1953年开始写作新派武侠小说,这两次人生的重大契机,都发生在《大公报》。
责任编辑: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