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故事 > 正文

沈从文与大公副刊

2018-06-11 18:20:06大公網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去天津探亲,闲来逛街,在和平路四面钟附近见到一幢浅色两层日式旧楼,表弟指指道:“那是《大公报》旧址,看看吧。”我们走近,蓝色门牌标注“和平路169号附1号”,墙上有块汉白玉匾牌,上书“大公报旧址”,下注:“《大公报》由天主教徒英敛之于一九〇二年创办,最初设在法租界,一九〇六年迁于此处……”表弟说,这是前些年挂上的天津市知名文物建筑保护标志牌。我围着这栋老房子仔细察看,想从这幢饱经沧桑的旧楼寻找些早已消逝的历史烟云来。

 
图:天津《大公报》旧址现貌(资料图)
 
《大公报》是世界著名华文报纸,也是天津引以自豪的文化品牌。表弟说,一九五七年报社迁往北京,将此楼捐给国家,《大公报》在此度过半个世纪的辉煌岁月,培养出包括范长江在内的诸多名记和报人。
 
 
图:1902年《大公报》创刊号
 
一九〇二年六月,天主教首领英敛之在津创办《大公报》,涵义“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一九二六年天津盐业银行经理吴鼎昌接管,与胡政之、张季鸾续刊《大公报》,宗旨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纯民营报纸。抗战期间,《大公报》有天津、上海两个版外,又先后增出了香港、汉口、重庆、桂林四个版。“七七”事变后天津《大公报》总部停刊,抗战胜利后复刊。作为中国现存发行周期最长的百年老报,曾荣膺美国密苏里新闻奖,成为进入联合国的中文报纸。
 
图:抗日战争爆发后,《大公报》坚持“不在日寇铁蹄下办报”,六次搬迁报馆,先后天津、上海、香港、汉口、重庆、桂林等地坚持办报。
 
极左时期,天津众多“小洋楼”频遭非议,《大公报》旧址也被诟病。天津历届领导否定了这些非议,认为《大公报》乃世界著名媒体,也是天津一块文化品牌,著名作家冯骥才力挺旧址保留,时任市委书记李瑞环和后任领导张立昌、戴相龙等人也指示要妥善保护,旧址遂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供人游览瞻仰。二〇〇二年六月,《大公报》百年庆典之际,时任《大公报》总编辑杨祖坤曾来旧址寻根。
 
 
图:《大公报》天津报馆原貌
 
说起《大公报》,不能不提著名报人费彝民先生。费彝民曾任天津《大公报》驻辽宁记者和上海《大公报》副经理兼社评委员,一九四八年赴港筹备《大公报》复刊工作,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八八年任香港《大公报》社长,长达三十六年。他以撰写社评著称,解放后历任全国政协常委和全国人大常委,还是第七届全国人大法制委副主委、全国记协副主席和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委,对处理港岛事务、增进国际交流、香港回归和反对“港独”等卓有建树,还协助华罗庚、马师曾、红线女、马连良、容国团等人返回内地。
 
 
图:作为无党派爱国人士,费彝民颇受中央领导重视。周恩来总理曾五十余次会见他,一九五八年周恩来对费彝民说,《大公报》有三点历史贡献:一是它的爱国热情,二是它的坚持抗日,三是它为新闻界文学界培养了大量精英。(资料图)
 
作为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费彝民颇受中央领导重视,周恩来总理曾五十余次会见他,一九五八年周对费说,《大公报》有三点历史贡献:一是它的爱国热情,二是它的坚持抗日,三是它为新闻界文学界培养了大量精英。其中包括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范长江、杨振声、杨刚、彭子冈、徐盈、萧乾、黄永玉、金庸、梁羽生等等,影响最大者之一属沈从文。
 
 
图:晚年的沈从文(资料图)
 
行伍出身的沈从文经历坎坷,虽然只读过几年小学,却早早显露出文学天才。一九三三年,已经小有名气的沈从文满怀“文学报国”的夙愿加盟《大公报》副刊,开始他的报人生涯。此时《大公报》已有《文学副刊》和《小公园》两个副刊,沈从文接编《文学副刊》并将之易名为《文艺副刊》,主笔是大名鼎鼎的吴宓教授。沈从文坚持独立自主的办报思想和理念,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个性和严肃性。他不拘一格降人才,打破传统的文人相轻和条条框框,为《大公报》副刊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图:《大公报》文艺副刊群星璀璨,名家汇集。矛盾、叶圣陶、沈从文、巴金、黎烈文等文人名家登报发表文章。
 
当年九月,沈从文与小他八岁的江南名媛张兆和在京喜结良缘。京华有大批文坛名流,沈从文力挺“京派文学”,使俞平伯、周作人、朱自清、林徽因、朱光潜、金岳霖、芦焚、凌叔华、汪曾祺等人成了他的作家群。他坚持的“论政而不参政、经营不为赢利”办报理念与京派作家文学主张一拍即合,他们心照不宣用人性论对抗阶级论,时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时而行走在文化边缘地带,使大公副刊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他把关严格,既重内容、也重艺术;在刊发小说、散文、诗歌的同时,又兼顾文艺评论和外国文学,使大公副刊在众多报刊中脱颖而出,成为叫响全国的文学园地。
 
 
图:沈从文与太太张兆和(资料图)
 
一九三五年沈从文出任副刊主编。他反对游戏人生、自我消遣的“白相文学”,也反对虚张声势的“宣传文学”。同年,《文艺副刊》与《小公园》合并为《大公报·文艺》,由沈从文主编。他还推荐甫从燕京新闻系毕业的萧乾来副刊工作。沈从文还很注重提携后进、培养“文青”。除了认真仔细约稿、审稿和编稿,他还不惜工本为青年作者改稿、写信,组织各种文学沙龙,与青年作者加强交流,鼓励他们积极进取。他在《记胡也频》文中说:“我明白那些初次拿来习作的人的腼腆,我明白他们谦卑的感情,我愿同一切在沉默下努力的朋友握手了。我还愿意给他们‘自信’的机会,每一个在井中向群星望着的人,他们都得有一种自信。”一九三六年九月,《大公报》设立“文艺奖金”,沈从文担任评判委员,隆重推出三位获奖新人芦焚、曹禺、何其方,还为曹禺获奖作品《日出》撰写《伟大的收获》的评论登在“大公园”副刊上。
 
 
图:《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掌管大公副刊几年间,沈从文以满腔热忱拥抱生活,用文学揭示人性之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理念,也成为作家兼编辑家的双栖文人。他为大公副刊的发展与繁荣做出杰出贡献,大公副刊也成就了他的文学梦想,掀开他文学创作黄金期,成名作《边城》就是此时完成,这部小说也奠定他在中国现代文坛重要地位。晚年,每每忆起《大公报》生涯,沈老总是感慨万千,满是感恩。
责任编辑: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