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故事 > 正文

《文艺》如战士\马浩亮

2020-08-16 04:23:3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大公报《战线》副刊创刊号

  抗战期间,在大公报人的苦心经营下,原本被视作报纸“余兴”的副刊,变成了结合文艺与新闻进行抗战的“两栖阵地”。来自重庆大后方、延安根据地、上海孤岛、苏鲁游击区等方方面面的声音,在大公报副刊上汇成了一曲昂扬的战歌。

  大公报1933年9月设立《文艺副刊》,1935年9月扩编并改名《文艺》,是在全国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园地。1937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六周年之际,大公报创立汉口版,并开闢《战线》副刊。主编陈纪滢在发刊词中号召摒弃“为文艺而文艺”的超然,以时代的作品来“击破患着‘色盲’症者的迷梦,而且更进一步使每个战鬥员加强反抗侵略的勇气,这是我们唯一的信念和使命。”首期《战线》刊登胡绳《新的“九一八”》、蒋锡金《老家》等,均以勿忘国耻为主题。

  1938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一周年之际,大公报香港版创刊。曾经在天津、上海主编《文艺》的萧乾,奔赴香港,重操旧业,他明确宣示了“战时文艺”的方针:“《文艺》过去从不登萎靡文章。现在仅仅那样就不够了,我们要把文章变成信念和力量。”

  “两栖阵地”奏昂扬战歌

  《文艺》首期登载了巴金《在轰炸中过的日子》、靳以《八.一三》,第二期又刊登了巴金《一点感想》和丰子恺《劳者自歌》,并连载了沈从文的《湘西》。巴金用热烈的笔触写道:“(8月13日)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裏。”

  萧乾发动自己的人脉关係,不停写信约稿。萧红、艾芜、李健吾、姚雪垠、吴伯萧等人的作品纷至沓来。难得的是,《文艺》发表了很多来自延安的作品。1939年,萧乾奔赴英国,杨刚继任《文艺》副刊主编,反映延安和八路军战地生活的文章数量更多。可以说,萧乾让《文艺》在香港“脱下学生装,穿上了戎装”,而杨刚则把《文艺》变成了一个“战士”。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