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故事 > 正文

一九四八/球星专栏引人入胜

2021-08-05 04:23:2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公报当然不会放过这一特殊“优势”。蔡忠强在场上是大公篮球队队员,场下则变身大公报的专栏作者。如果说1936年大公报的出彩创新是奥运社评,那么1948年的拳头产品则是各具特色的专栏。

  当中,最吸引人的是约请足球球王李惠堂、篮球明星蔡忠强,分别开设《老惠归鸿》、《远征日记》等专栏,介绍奥运场内场外动态。

  蔡忠强写现场趣事

  1948年奥运会,李惠堂作为教练参加。《老惠归鸿》每期不过四五百字,而文字精炼,节奏铿锵,画面感极强,且李身为足坛名宿,所言切中肯綮,一针见血,极富功力。

  如8月13日《老惠归鸿》,对中国足球队零比四负于土耳其队作了分析。李惠堂写道:“土耳其队踢法未见特长,脚下功夫与吾人不相伯仲,惟头顶占尽便宜,钉人术极到家,前锋短传推进,加以气力充盈,我队遂为所厄。”文章直言,“吾国体育今后如不速倡改良人种,锻炼体格诸点,再从科学方式作技术上之训导,则水准一日亦不能提高,每届参加世运,亦永无出人头地之希望耳。”

  蔡忠强的《远征日记》语言幽默,饶有趣味,别开生面,为读者提供了不少代表团内部的趣事。如8月16日那期写道:“陈英郎、黄两正、楼文敖、吴传玉四位仁兄住在一个房里……我感到中国人实在可怜,同是代表一个国家出来的,而黄两正和吴传玉说话时用英语,和陈英郎说话时又用福建话,他们三人对楼文敖当然是指手画脚以传达意思,但陈英郎和吴传玉说话也要指手画脚……”

  这是因为,楼文敖是聋哑人,吴传玉是印尼华侨,不会说国语,而陈英郎也不谙英语,只有身为新加坡华侨的黄两正能够周旋于几人之间。

  此外,大公报还约请旅英学者屈哲夫撰写《伦敦航讯》专栏。屈哲夫是政治学专业出身,文章视野宏阔。8月12日的《四海兄弟──世运会游泳池畔杂写》,夹叙夹议,从泳池透视政治、民族问题。如英国和爱尔兰就北爱尔兰运动员归属问题的争端,借英国观众之口来审视中国日本选手在游泳比赛中差距与原因等。

  金庸漫谈剑击骑术

  大公报社的编辑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金庸以“小查”“查理”“良镛”为笔名,开辟《世运漫谈》专栏,介绍奥运知识。

  王昊天(后来曾任北京经济日报副总编辑)撰文《从世运队失败说起》,指出中国在伦敦奥运会上“教训可说受足,刺激可说够深,但这种教育、刺激应该是发我国人猛醒的良药……因此而彻底振作起来,于是治疗病态,去除畸形,对国民体魄的锻炼,运动技能的修养,致以极大可能之努力,我国的体育水准,自会跟着突飞猛进。”

  如今,东京奥运会进入尾声,中国代表团连克连捷,金牌和奖牌总数均位居前列,张家朗、何诗蓓为香港争金夺银。回顾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在奥运会上颗粒无收的惨淡,“美人鱼”杨秀琼的黯然神伤,金庸先生对国人不识剑击的感慨,天翻地覆慨而慷之感,不能不油然而生。

  而大公报在1932年至1948年对于奥运报道的一系列探索、创新,代表了1949年前中国奥运新闻传播的一流水平,在中国新闻史、中国奥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