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故事 > 正文

大公故事/六度迁馆 拒向日寇屈服

2022-06-13 04:23:2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抗战时期,《大公报》以“吃下砒霜,毒死老虎,以报国仇”的气概,号召国人同仇敌忾,抵御侵略者,并不惜辗转天津、上海、汉口、重庆、香港、桂林多地,决不在日寇的铁蹄下出版一天。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染指华北,《大公报》不想在天津租界苟安。时任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与总编辑张季鸾决定到上海开辟沪版。经过半年多筹备,《大公报》上海版于1936年4月1日创刊。唯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大公报》即着手筹备汉口版和香港版。

  汉口方面,由张季鸾率众由沪去汉,于当年9月18日创立《大公报》汉口版。1938年中秋以后,日军铁蹄逐渐逼近汉口,武汉会战拉开序幕,《大公报》不得不把开设刚满一年的汉口馆关闭,转移到重庆出版。

  香港方面,胡政之率沪版同人飞赴香港,但因为港英当局掣肘,香港版直到1938年8月13日,即淞沪会战爆发一周年纪念日才创刊。1940年春,随着日军南侵,香港形势已呈不稳,胡政之着手为香港版寻退路,决定创办桂林版。1941年3月15日,《大公报》在西南文化城-桂林开张出报。但随着战事的扩大,桂林版坚持到日军进占前的最后时刻,即1944年9月12日停刊。之后,全体人员徒步至重庆继续办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