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故事 > 正文

文化经纬/“六一七”:普通一日刻录三世纪荣辱\马浩亮

2022-06-20 04:24: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一九○二年六月十七日,大公报创刊版面。\资料图片

  六月十七日,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但自晚清迄今的一百多年历史上,这却成为一个记载了诸多屈辱而又见证无数荣光的特殊日子,贯穿了中国从积贫积弱到富强复兴,跨越三个世纪的伟大历程。

  一九○二年六月十七日,大公报在天津创刊,从此揭开了一段报界传奇的序幕。创始人英敛之在发刊词中写道:“本报断不敢存自是之心刚愎自用,亦不敢取流俗之悦颠倒是非,总期有益于国是民依,有裨于人心学术……以光我报章,以开我民智,以化我陋俗,而入文明。”

  当时的中国,正承受列强蹂躏,几乎惨遭豆剖瓜分、亡国灭种之厄运。一八九五年,逞甲午海战余威,日本强行割占台湾岛,在战争中“立功”的桦山资纪被任命为首任台湾总督。也正是在这一年的六月十七日,桦山在台北正式成立“台湾总督府”,举行所谓“始政典礼”,开始对台湾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

  东倭胃口未足,西寇黑手又来。一九○○年六月十七日,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京津门户洞开,最终首都沦陷,帝后西逃。继《马关条约》之后,《辛丑条约》又签订,丧权辱国,民不聊生。

  可以说,大公报的创始先贤,从一开始,就深怀对国家落后、民众愚昧的切肤之痛,忧心如焚,立志文章报国。此后,到吴胡张三驾马车开启“新记”时代,无论历史风云如何变幻,大公报始终秉承爱国丹心,站在国家利益与民族大义的立场,与侵华敌寇进行艰苦卓绝的不懈抗争,对腐败苛政作毫不留情的鞭笞挞伐,不遗余力地普及科学、倡导文明、启蒙大众,因而赢得读者的普遍信赖与欢迎,“担得起中国最好的报纸之声誉”(胡适语)。

  至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七日,大公报上海版发表《新生宣言》,欢呼“解放战争基本上业已完成胜利,全中国业已基本上获得解放,帝国主义的势力就将退出中国”,正式转变立场,宣告大公报今后“确定是属于广大人民的了”。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国策,摆脱了百年来仰大国鼻息的境地。“六一七”这一日子,也一次次被赋予了新的璀璨亮色。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西北罗布泊大漠深处,第一颗氢弹的耀眼光芒、惊天巨响、升腾烟幕,轰动世界。中国拥有了应对核讹诈、核威胁的更强底气,夯实了国家战略安全的基石。次日,大公报在头版整版报道了这一名副其实的“爆炸新闻”。

  二○二一年六月十七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飞天,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为期三个月的在轨驻留,也刷新了中国人时间最长的太空飞行纪录。

  时隔一年,大公报迎来双甲子华诞。而报庆之日,亦再度成为举国同庆之时──八万馀吨的福建号航空母舰,昂首下水。这不仅是中国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也是中国乃至亚洲、东半球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吨位作战军舰。

  巨鲸蹈海,气贯长虹。回望一九○○年的“六一七”,十艘外国军舰耀武扬威炮轰大沽炮台,北洋海军购自德国的最大吨位巡航舰“海容”号被掳劫。两相对比,天翻地覆之慨慷、人间正道之沧桑,尽在其中。

  从氢弹光耀大漠,到“神十二”遨游太空,再到福建舰乘风破浪,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远可震慑宵小……一个个“六一七”,如同一串记载大国崛起的特殊密码,同时也借由大公报独一无二的一百二十年的版面,得以真实笔录。甲午屈辱、庚子国殇,一去不复返。百馀年峥嵘岁月,三世纪风雨征程,正在接续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一九○二年六月十七日的大公报发刊词中,英敛之在结尾一句动情地写下大公报对国家未来的期许:“但冀风移俗易,国富民强,物无灾苦,人有乐康,则于同人之志偿焉,鄙人之心慰已。”

  环望今日之中国,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足以慰英公之心,足以偿大公诸前辈之志。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