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艺术赏析 > 正文

国博展中意珍藏再现“丝路盛景”

2018-07-12 03:16:52大公报 作者:孙琳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观众欣赏《加泰罗尼亚地图集》/大公报记者孙琳摄

 

  十三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历经数年横跨欧亚大陆最终抵达中国,彼时元朝中国的繁盛在他那本著名的遊记裏震惊了世界。十三至十六世纪,中国和意大利,在无数像马可.波罗一样往返於欧亚间的人们的见证下,演绎着横跨千年的丝路对话。如今,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览将中意三十八间博物馆的二百馀件精品带到观众面前,恍若一部全新视角的《马可.波罗遊记》,带领世人在古老的文物中发现中意文明中彼此的身影,重回马咽车阗的古代丝绸之路。

  反映中意贸易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历经千载、横跨欧亚、汇通中西文明。早在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就已经成为东西方之间经贸文化往来的重要桥樑,宋元时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东西方之间都在繁荣发达的经贸文化往来中相互学习,互利共赢。此次展览由国家博物馆(国博)和湖南省博物馆共同主办,以跨文化的视野和全新的理念,整合意大利二十一间博物馆与国内十七间博物馆的精品二百馀件,是近年来国际博物馆与国内博物馆合作中数量最多、文物最丰富的展览之一。参展文物中既有中国在“丝绸之路”中的见证物,也有受到中国元素影响的西方物品,例如中国和意大利航海使用的罗盘、针碗、航海图和船隻模型;青铜器、瓷器、玻璃器皿以及充满西域风格的唐代陶俑等。展览也通过意大利早期文献如《马可.波罗遊记》、《通商指南》、《世界地图》等反映早期意大利旅行家和传教士对中西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中意两国众多博物馆的珍宝更是其中的亮点——庞贝遗址发掘的经典壁画《花神芙罗拉》、乔托名作《圣史蒂芬》、公元十五世纪的《圣母加冕》和《三王来拜》等;国博收藏的黄公望《溪山雨意图》、倪瓒《水竹居图》、任仁发《饮饲图》等;还有国内多间重要博物馆的顶级文物,故宫博物院藏《宋人耕获图》、任仁发《张果老见明皇图卷》、任贤佐《三骏图》,首都博物馆“景德镇窰青花凤首扁壶”,新会博物馆《新会木美人》等等。

  中国丝绸成罗马贵族新宠

  中国的丝绸很早以前就以“文化大使”的形象出现在意大利。据说在西元前五十三年的卡雷之战中,作战的一方安息军队打着五颜六色用丝绸製成的军旗向入侵的罗马军队进攻,这些色彩斑斓的繡金丝绸军旗使罗马军队眼花缭乱,那是罗马人第一次见到丝绸。此後中国丝绸驰名罗马帝国,中国也被称作赛里斯国(Serica),即丝之国度。中国丝绸引发上层贵族的奢靡之风,导致黄金大量外流。罗马皇帝因此下令禁止男性公民穿着丝绸服装,但这似乎没有影响到那些爱美的罗马女性穿着透明的衣服来展现魅力。在“大漠之舟”单元中,发现於罗马帝国庞贝古城的壁画《花神芙罗拉》就展示一位身穿丝绸的女子,衣袂飘飘,尽显曼妙妩媚的身姿。该单元以“别样的青铜”、“玻璃的流传”、“远去的驼铃”、“女神的姿态”四个小节体现出“丝绸之路”早期贸易的丰硕果实,通过对比意大利和中国出土的青铜器、玻璃珠饰和丝绸等多种材质的文物,揭示两国文化在十几个世纪间的互相影响。

  公元十三世纪,随着成吉思汗西征的推进和元朝的建立,许多东方的文化地理知识由亚洲传到了西方,引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浓厚兴趣。公元一三七五年所绘製的中世纪欧洲的第一幅欧亚大陆交通图——《加泰罗尼亚地图》出现在“跨越七海”单元,形象描绘出当时人类对於欧亚大陆的认知。它被誉为“中世纪最好、最丰富完备的一幅世界地图”。其中四张羊皮纸上的内容是关於天文、地理和航海方面的图表、数据资料及文字描述,另外八张羊皮纸上面绘有世界地图。地图上所描绘的地中海以东部分取材自《马可‧波罗遊记》,中国元朝首都“汗八里(今北京,意为大汗的都城)”和忽必烈皇帝像都在其中。

  而这些远赴西方的东方物品,在意大利发生了什麼影响?“凤凰西行”单元以“青花变奏”、“莲枝交缠”、“凤凰之旅”,分别从中国的瓷器艺术、莲花纹饰、凤凰图案和器物,共同呈现东方的图案、工艺与时尚在欧洲引起“水花和涟漪”。由十五世纪锡耶纳画家萨诺皮埃特罗创作的祭坛三联画《圣母加冕》,画中最重要的人物圣母、耶稣和圣奥古斯丁都穿着丝绸服装。值得一提的是,在背景的红色帷幔和圣母的袍服上,还可以清晰辨认出凤凰的图案。西元十四世纪,东方时尚流入欧洲後风靡一时,犹如凤凰由东向西飞翔,翩然停落於这幅画中。

  东方的丝绸是西方人孜孜以求的商品,更是文艺复兴艺术大师们笔下的母题,无论是丝绸纹饰,还是丝绸作为补子的用途,都引起了西方人的纷纷效仿。“丝绸之梦”单元以“奇异的动物”、“熟悉的图案”和“移动的风景”为子题,展示中国的丝绸和卷轴画对西方服饰纹样和绘画艺术的影响。意大利佛罗伦斯霍恩基金会藏的乔托名作《圣史蒂芬》中,圣史蒂芬拥有一双类似东方人的细长眼睛,带有金色头光,双手持红色精装圣书;他身穿的镶边法衣胸前有方形装饰,与中国古代服饰上的“补子”相似,可能受到了东方时尚的影响。彼时几乎所有到达中国的意大利人都会携带鞑靼丝绸回家。物美价高的丝绸再次在欧洲引起风潮,他们拿到中国高质量的丝绸後,开始模仿中国丝绸图案和设计,并推陈出新。

  中意画中美人恍如姐妹

  文化的交往是双向的,中国的文化同样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世界交融”单元探索中西文化交往在中国本土留下的物质与文化艺术的痕迹,以及这些痕迹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这单元细分为“圣母与观音”、“十字莲花”、“西学东渐”三节,用中西图像符号对比的形式,反映中国文化艺术中的西方元素。展品新会博物馆藏的木板油画《新会木美人》,木板上绘两个与真人等大的青年女子,残损严重,但从胸部能依稀分辨出汉式服装,从其他部位还能发现西式长裙和袖口纹饰的痕迹。人物梳高髻,呈四分之三正侧面,鼻樑高挺,具有明显西方人特徵,与公元十六世纪末枫丹白露画派笔下的欧洲女子尤为相像。一旁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藏的油画《沐浴中的女人》,右侧妇人伸出右手,欲为左侧背身的女性藏戒指。红色帷幕,浴室场景与人物形貌,均与另一幅画《加百列和她的姐妹》相似;梳高髻、呈四分之三的正侧面,则与《新会木美人》同。三幅画犹如同一对姐妹呈现的三种姿态。

  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军表示,结合近年来对“丝绸之路”研究的大量史料和学术成果,展览以中西文物对比展示的全新视角呈现这一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要道的历史。“不仅从以往西方艺术对中国的影响入手,更是从一个特殊视角审视中国艺术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本次展览将展至八月十九日。

责任编辑:takung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