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艺术赏析 > 正文

古代都城考古新成果南京发布 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2018-11-12 13:56:51大公网 作者:陈旻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首届中国古代都城考古新发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记者陈旻摄影 
     
    11月12日,中华文明五千年长期未得到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状况得以更改。来自中国考古院所、高等院校以及韩、日国家的近120位考古学者,在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古代都城考古新发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布了中国古代都城考古新发现。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表示,这次会议公布了五千年前中国南方的良渚及北方的陶寺等一批最新古代都城考古成果,实证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表明用西方的观点看中国的文明有许多不合拍。这些考古新发现,足以证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有自己发展的规律和自身发展动力体系与文明表达方式。 
     
    此次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古代城市考古专业委员会、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等主办。中国考古学会秘书长,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长朱岩石表示,都城或都市是集中反映人类文明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内涵的载体,都城考古成为考古学研究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中国古代都城考古正是对历代都城的历史、营造次第、空间结构与功能等等开展的考古学研究工作。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报告良渚都城的最新考古发现 记者陈旻摄影 
       
      五千一百年前的良渚城目前是中国最早的都城中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在题为《良渚古城的规划与营建》报告中表示,他们的考古团队揭示出良渚水利系统的整体结构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使得良渚水利系统和良渚古城成为有机整体,一道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证据。良渚古城遗址已代表中国向世界遗产委员会申报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何驽在《陶寺邦国的精神文明》报告中发布了陶寺观象台是迄今考古发现世界最早的观象台,开创了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统治者特别重视天文历法,不仅具有君权神授、代表天命的宗教象征意义,更具有“授时”控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用功能。陶寺城出土了弥足珍贵的文字,将中国最早的汉字追溯到距今4100年前的陶寺中期。 
       
      贺云翱说,“中国近年中非常重视都城文明遗产的发掘和认知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去做保护,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国际学术界认为一定要有文字、金属冶炼、大型都城这三个标准所代表的西方文明模式才是文明,而中国的文字在商朝才完整出现,他们就认为中华文明源于商朝”。 
       
      对此,贺云翱认为,“要把中华文明的诞生于什么时间?诞生在哪里?什么模式?都弄清楚,这个工作必须由考古学者来完成”,“今天,考古学人向全国、向世界交了一份答卷。南方的良渚、北方的陶寺,这些最新研究都是能展现中华文明五千年史。” 
       
      贺云翱欣慰地说,中国现在正在积极推动都城文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使都城考古发现走向世界,“申报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全球认识的过程,”,“以考古学的发现、遗产的保护以及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是这几年中国很新的观念。” 
       
      贺云翱还强调,“我们不是为了一定要去证明”,而是通过考古发现的实证资料和科学的证据说明中国文明最早开启了东亚历史,对东亚的周边国家、包括朝鲜半岛、日本、蒙古和东南亚产生强大的辐射影响。 
      责任编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