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艺术赏析 > 正文

何玲的“后现代主义”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2018-12-11 10:42:02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艺术家何玲
     
    何玲的家很简单。客厅里,一张大桌子,沙发,画架,颜料,完成的和未完成的画,以及一只猫。生活也很简单。“一天24小时,如果说8小时用来睡觉,3小时用来吃饭,2小时用来做杂事,看看电影、打打掼蛋(一种扑克游戏),其余时间就是画画和想想与画画有关的事吧”。
     
    70年代出生于南京的何玲,学了经济,在设计院工作过,随后辞职自己开了公司,做室内设计,再后来,她关了公司,卖了市中心的房子,全心投入创作。
     
    她的画粗旷而雅致,画面中,线条直愣愣的,笨拙却充满力量,“很多时候我都把笔想象成刀嘛,在画面上走,严格意义上,比较认真的对待画面的时候,就是从刀开始”。

      《鸟叔》,木刻综合
       
      何玲说的刀,是指木刻版画创作的主要工具木刻刀。2012年,开始在南京艺术学院版画系进修。何玲从小喜欢画画,但在此之前,都是很随性的。
       
      “就刻吧”,在南艺版画工作室进修,何玲有过一张桌子,“从做第一张木刻开始,我觉得每一张画对于我来说都是一场风暴。学院出来的画家可能永远都无法体会,我这种没有受过科班训练的人在拿起画笔那一刻的艰难与挣扎,以及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她会和身边的画家朋友说,“我是全国最业余的画家”。
       
      进修结束,2014年,何玲开始创作《大师》肖像系列独幅版画,先画在玻璃上,而后印在纸上。“印象里,创作这批版画,并没有特别的理由,只是手头上正好有这些大师的资料,对他们的作品相对熟悉,就信手拈来了”。

        《梵高》,黑白木刻
         
        梵高、加缪、培根、黑泽明、布罗茨基、卡夫卡……大师们呈现出一种沉思的气质,这或许得益于何玲的“生疏”,技法上的犹豫和生疏使得画面笨拙而坚硬,从另一个面向讲,这些大师们的人生何尝不是另一种笨拙和坚硬啊。
         
        这系列的独幅版画是何玲对自己以前的一套黑白木刻进行的二次创作,“它们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有点超出我的预见,实际上,我后来的所有作品,在用线上都得益于最初的黑白木刻”。
         
        刀和笔终究是不同的,“特性不一样,材料不一样,它(笔)肯定没有刀看起来这么肯定,但是我的绘画的态度都是一样的”。
         
        何玲也画平民,2014年,她在网上找了许多陌生人的身份证照,用投影仪投到画布上,一丝不苟地描绘轮廓,然后破坏、重建。吸引何玲的是“一张张陌生而熟悉的面孔,几乎千篇一律的呆滞、麻木眼神”,“起稿阶段,刻意不让自己的观念介入到画面上去,那一刻,比起太过灵活的双手,我更喜欢冷冰冰的机器”。这种无差别对待,让观众反思人与社会的关系。
         
        现在,她画得更多的是油画,还有水墨,但对于何玲来说,不论绘画的材质如何变化,她的画里,始终有着笨拙、坚韧而淳朴的气息,在何玲画了足够多的画后,这种气质不再是技法生涩的结果,而是艺术家本人的选择。
         
        何玲是在画的过程中成为艺术家的,或许在人人都是艺术家的今天这么说过时了——艺术是有门槛的,至少,要有艺术家的眼光。
         
        她慢慢找到了绘画自身的力量,一种源于艺术家的力量。今年7月,何玲去宋庄艺术家吴震寰先生,机缘巧合下完成了一场行为艺术,她首次尝试在无边空间里,身体,动作与媒介纸张的关系。

          《超复眼之山水》,布面油画
           
          在宋庄的一处小树林,何玲与朋友把100米的宣纸缠绕并固定在树上,用巨大的毛笔肆意挥洒,从一开始的胆怯到最后的一气呵成,“这一周感觉流完了一辈子的汗”。何玲画了三张十多米的画,与她之前所说的“每一张画对于我来说都是一场风暴”不同,这一次是一场战争,面对巨大的、无边界的未知,她以笔代刀,出生入死。

            《结》2018
             
            我觉得何玲好看,一年前,我们聊了年龄,“突然间,好像大家都不提这个了”;感情,“这个事情就是缘分吧”;女艺术家,“为什么没有男性艺术家这种称呼呢?”……种种,而一年后,我才意识到,她的坚韧与勇气。
            责任编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