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艺术赏析 > 正文

对话·2019高平当代艺术节盛大开幕

2019-05-13 20:34:08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展览海报

5月10日,对话·2019高平当代艺术展在开化寺大悲阁前的广场隆重举行,数以千计的当地的父老乡亲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高平的各级领导见证了当代艺术在千年古寺在山区农村在神农炎帝的故里举办的当代艺术展,盛况空前感人肺腑,当代艺术能为这里的乡亲们带来如此盛大的节日是当代艺术从后现代转向后现代之后的艺术寻求自律与他律的一次重要的实践。艺术家来到这里与神农与炎帝与中国古老的文明及历史对话,与千年的开化寺以及开化寺宋代的壁画对话,与陈区镇的山区村民对话,从中获取新的能量。农村人像城里人一样见证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他们在以当代艺术对话的同时,以批评的视角从中获取所需求的时代精神。

  展人刘旭光致辞

十二位艺术家以不同的切入点在开化寺院内及偏殿中以装置、影像及多媒体艺术的方式创作出新的作品。其中尹秀珍的《般若波罗蜜多》和蔡广斌的《透视——三色归一》是与开化寺壁画的对话,尹秀珍在创作一件与观众互动的作品使用壁画所在的外墙与壁画形成一个隔墙的对话,将“般若波罗密多”录音转换成可视波形,用织物做成若干的条状物组成这个波形。悬挂在壁画墙壁的外墙。观众通过抽签的方式,可以选择波形中的一件条状物带回到日常生活中。“般若波罗蜜多”是“智慧到彼岸了”的读音,众人可以分享这个波形,但每人只能得到其中之一,并不是全部。这些分散在各处的波形部分将“般若波罗密多”扩展到空间,将拥有这波形的人连接在一起。蔡广斌是以开化寺壁画中的有代表性的色彩要素,墨、石青、石绿,创作了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绘画装置作品。艺术家认为他的作品中的三色为墨、石青、石绿。墨、石青、石绿的三色山文化在远古文化图式或绘画中已经形成符号化的经典标志。作品中的黄土轴是中国文化与地域的结合体。作品陈列在开化寺三大士殿地面中央。四周可走观者,符合中国传统的环境构造心理。三色山是从当代的角度以纯化并赋予图像意义。

  艺术总监乌苏拉·潘汉森-布勒致辞

林岚的作品《嫘石》考究之下,乃是女娲补天时遗留于世,守护天下纺织工坊,为世人暖身避寒,遮羞守礼,造福天下爱美之人。然而人间久经世代翻新,工业科技日新月异,人为思想颠覆无常;对自然物开采过度,贪恋享乐,不务手工。嫘石深感愧对女娲所托,静修于开化寺地藏殿内,帮世人忏悔。望有缘人于门外一窥,得以感化。

戴安·维柳做的是一件声音装置作品《呼吸的空间》,每个金属圆盘直径约为30厘米,安装高度为1.5米。扬声器放置在5个圆锥形的盐堆中。她取集当地村民的声音和取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呼吸的声音,在她的声音装置中产生互动,这一切发生在开化寺的偏殿的展示空间中。

管怀宾《炫迹》的作品是在开化寺正殿与后院演法堂之间的院落地面设置一块正方形太阳能蓄电板定时输送。这个直径3.6m黄铜圆环,外侧一圈蚀刻着数十组光与黑暗的情境和状态的中英文词组,轮回循环。圆环内置的LED灯带透过小孔投射到两侧幽暗的壁面,形成虚实相映的弧形光韵。能量的交替,同时也隐含着佛光生灭所带来的启示。

刘建华作品《落叶》用瓷片做出了以假乱真的一片片秋叶,零落的洒在偏殿的墙角,像秋风刚刚吹过一样。让我们能联想起神农在这片土地上尝百草种五谷的情景,作品与历史、开化寺的偏殿与剥落的墙面的青砖空间中增加了它的时间与空间,历史以禅宗文化的对话像一首诗篇呈现给我们。

林俊廷的《降灵》是一件新媒体艺术作品,在送子娘娘殿供案上摆着三幅符咒绘画,其中有龙、仙鹤、帝江,当ipad扫入符咒龙的绘画之上,一条青龙腾空而起,游离在殿堂的空间之中,观众持有ipad与游动的图像进行互动。AR增加现实互动影像装置的手段呈现异空间中的万物的灵性,以新媒体艺术的语境开启了文化的高科技手段下的幻想模式。

保科丰巳的作品《思考之井》由水泥构造的一眼方井,用不同的四个支撑的木桩,这四个木桩是在当地寻找到的,由于时间悠久给它们带来了深厚的历史感,为了遮挡黑雨,在四个柱子之上架起了人字形的房顶,在井底的水面是一部猫头鹰的影像的作品,窥视着观看着井下的人,《思考之井》与观音殿的空间对话,思考着当下社会的善与恶美与丑传统与当代的问题。

任光辉的作品《泫水流丝》渗透着中国古老丝绸文明的记忆,在偏殿的空间上垂落下缕缕棉丝的织物与地面上扎染形成的环状纹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唯美的空间,洒落在织物上的蚕茧和一艘船在这丝绸的历史与文明中探索,在当代的艺术语境中远航。

  现场合影

坂口宽敏的作品《炎帝的庭院》在开化寺大殿前的地面上,做了一座白色的神山,山顶有一个40公分直径的圆瓷盆,里面是清澈的水,它反射着开化寺的大殿,反射着蓝天,反射着太阳和夜晚的月光。神山是由当地的黄土堆积而成,上面覆盖着白色的熟石灰粉,用木头夯制,表面形成微妙的质感变化。白山的底部微微了露出当地的黄土,以日本物派的语境和禅意的叙事构造的神山献给伟大的炎帝。

宋冬的作品《演法堂》由九个“禅宗公案”的佛教故事组成,这是宋冬“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系列作品之一。是不同的禅师对“如何是佛”的回答。这九尊佛像在旧的门窗制作的盒子当中,四壁和上下用透明的玻璃和镜面制作而成,精美而细腻。顶层的镜面反射着大殿的佛像,与他内部的佛像产生了对话。

  蔡广斌《透视——三色归一》

刘旭光的作品《衍场——101》,火,八卦中的离卦“ ☲ ”为火。是由阳、阴、阳组成,它的数字编码是101。影像它的变化投射在360度旋转的磁盘上。八卦的数码排序中的二进制01概念,把我们带入到了数字信息时代的今天。使我们反思与对话炎帝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坂口宽敏《炎帝的庭院》

开化寺艺术节研讨会在5月10日下午举行,著名的策展人冯博一对艺术在地性的重要意义作了深刻的阐释,当代艺术中现场性为主题的作品主要从两个方面,直入就是强调它的在地性,另一个方面是嵌入式,是带着艺术家自己的语境与现场的环境、历史、人文、民俗等等对话而产生。古代的文明与历史,带给我们对时间与空间的思考,同时也带给我们道德与理念的思考。艺术作品中的材料、物件、人及当地文化之间发生的关系在当下艺术的语言的表达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乌苏拉·潘汉森-布勒教授认为对话·2019高平当代艺术展在开化寺举行是十分重要的一次对话。西方与东方对时间的认识是有所不同的,东方人将时间和空间并存思考,然而西方人对时间和空间的思考不是混同在一起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相对的独立,这次展览参展的艺术家是来自西方和东方,他们分别带着自己的时空观与古老的神农炎帝对话,与悠久历史的宋代的寺院壁画对话。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以艺术方式的时空对话。

  研讨会现场

开化寺艺术节的研讨会讨论非常热烈,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当中,有来自世界各地和中国台湾与中国香港的艺术家,对当代艺术在地性问题,以及自己创作的体验做出了深入的阐释,大家一致认为要用当代艺术的方式将高平神农炎帝的故里以及开化寺的壁画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关注这里的文明,这也是我们以“对话”为主题的当代艺术展的目的。艺术的感觉是产生美的重要环节,人的感觉是认知世界发现未来和美的重要途径,艺术家们期待着文明的发展和新农村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辉煌时刻的到来。

 

 

 

 

 

 

 

责任编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