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艺术赏析 > 正文

在当代相遇影像艺术与90后-专访“我们在何处相遇”90后当代影像提名展艺术家提名人蔡萌

2019-05-14 16:16:17大公網 作者:齐方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科技主导生活的今天,我们熟悉的艺术以更多元化更日常的姿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在五一小长假艺术北京的展场上便有这样一场来自90后艺术家的影像作品展被参观者审视,带有全新的视觉冲击与对生命不同角度的展现。

蔡萌在展览现场接受媒体采访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我们在何处相遇”90后当代影像提名展通过专家提名的方式邀请九O后当代艺术家参展,呈现了陈欣、陈萧伊、董彦泽、宫一宁、路嘉仪、胡帅、卢杉、林万山、邵怡晓、武子杨、谢林佑、曾晨、钟璐、赵谦、赵玉共15位艺术家的影像、VR及影像装置艺术作品。

展览由赵力作为发起人,蔡萌、何伊宁、耿琨提名参展艺术家,艺术北京组委会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提供学术支持,青年艺术100、光社影像艺术中心、青美术馆、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CCAD、“蓝星球”科幻电影论坛、中国青年影像艺术国际展CCVA等机构参与协办。

蔡萌作为本次艺术家提名团成员接受了大公网的专访。评选之初,蔡萌就对近四十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进行了简单总结,他表示几乎每隔十年就会出现一批年龄在三十岁左右,表现活跃的青年人,他们的作品往往领一时风气之先,并具有一定指标意义。比如:1979年出现的星星画会,以及随后在1980年代盛况空前的“八五新潮”中出现的一大批“五O后”艺术家群体;又如:1990年代出现的“六O后”青年的艺术家个体;再如:进入2000年之后涌现出来的一大批活跃的“七O后”和“八O后”艺术家。而今天当我们站在2019年这个开启即将到来的中国当代艺术下一个十年的时间节点上展望,“九O后”艺术家将注定成为需要被密切关注的“新一代”。所以,在策展人找力老师找到蔡萌作为提名人之时,他就提出了“九0后”这个概念,既符合了对青年影像人的定位也从这样一个论点中突出展现出新时代背景下影像艺术所呈现的状态,锁定未来十年影像艺术的发展方向。

展览现场

“展览是在一个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建构的——我们如何想象“九0后”?“九0后”的作品会有哪些与之前几代艺术家不同的地方?他们的作品能否满足我们对他们的想象与期待?”蔡萌在提名展概念中就锁定了时间因素,在艺术家的选择上对于作品质量、教育背景、展览经验以及展览场地的展现等方面均进行了充分考量,他表示提名团队在选择艺术家作品之时认为媒介的新旧不是核心问题,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组织力和信息量的先进与落后,这也是一个甄选的基础标准。

对于一位有着非常丰富影像策展经验的策展人来说,每一次展览都如一次实验,既是一个成果的展现也是一种创新的尝试。本次展览以展中展独立单元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在有限的场地中展现出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在展陈和互动性上蔡萌介绍说一个相对完整的展览必将要考量空间层次的复杂性与观看方式的丰富性,更要在同一时间考虑到艺术家创作媒介和手段的多样性。而所谓的“博览会空间”更是是一种及快速体验、局促、杂乱、短期的体验空间。那么,如何在这样一个特殊且有限的时空中处理一个展览,并能让观众迅速对“九0后”建立一种感受上的不同认识,也就成为策展人去切入展览关系的一个重要角度。更重要的是,对于“九0后”来说他们都很年轻,应该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们在展览实施呈现作品的过程中做提升,或者允许他们犯错误,这也应该是一个容错率很高的展览。

在谈及每个时代呈现特点不同,如今的90后影像艺术家的共性时,蔡萌认为“九O后”艺术家的创作已经呈现出一种更加轻松多元并具有更多与新科技、新媒体紧密结合的特征。“九O后”创作已经不再更多依赖灵感和手感,而是将“当代艺术”视作一种研究方法,可以去“研究”一切,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参与机会增多,他们对艺术的认知结构、价值判断,乃至思想方法,也将注定与上几代艺术家不同。这些艺术家他们自身携带更多的组织力和信息量,并在更具国际性眼光的同时,甚至可以模糊“西方”这个概念,他们走出国门,去参与国际艺术交流等就像从北京去趟广州、上海那样简单。所以可以看到的是新媒体以及国际文化深入腹地的变迁已经越来越丰富当代艺术家的生活,让这年轻群体的认知更加开拓更为超前。

展览现场

去理解当代影像艺术就是支持青年影像艺术家,对于中国未来的影像艺术发展,蔡萌表示中国当代影像集群将会以富科技感,更具体验性的形式呈现给观者,当然未来的参与形式也会以数据化,简单便利的形式随着时间空间的发展,社会文化进程的发展以及频繁的国际交流变得更容易被接受和欣赏。当代影像艺术从不避讳试错,他的发展就是在一些错误中不断进步,不断打破常规而来。(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责任编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