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艺术赏析 > 正文

艺术走进“桃花源”,创新扶贫农乡旅

2019-06-09 10:40:04大公网 作者:齐方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新闻发布会现场

自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始,中国乡村便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2019年6月6日,由重庆酉阳县政府打造的2019年度重型文化农旅项目“归去来兮——2019中国酉阳乡村艺术季”新闻发布会于重庆国际时尚发布中心如期而至,本届创新型文农旅项目旨在艺术深入乡村建设,通过乡村之境乡村之情与当代艺术的结合,用更为贴近自然与人文的艺术表达感知民众,从而达到乡振战略新高度,为中国乡村走出一条振兴之路贡献力量。 

焦兴涛作品《沟通之介》

酉阳桃花源为国家AAAAA级景区,总面积50平方公里,由古桃源、伏羲洞、桃花源广场、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酉州古城、桃花源风情小镇、二酉山世外桃花源文化主题公园等七大部分组成,毗邻长江三峡、张家界、凤凰古城、梵净山等景区,此处风景独到可谓是文脉溯源,别有一番美境在心中。本次归去来兮酉阳乡村艺术季,便以酉阳桃花源中“隐逸文化”作为文脉来源,结合自然、生态、田园等关键词,将“归去隐逸,来兮释怀”主要传达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价值观。 

傅中望作品《斗笠》

酉阳乡村艺术季与以往艺术节不同的特性十分明显,它更为强调艺术与场景发生的关系,也就是本次艺术节策展房提出的“在地性”。艺术节所表达的在地性是极具指征价值的,正所谓每一段语言表达带有情绪时所传达的意思不同,艺术家在特定环境及特殊情感里所表达出的作品也具有特殊性,这样的创作中作品的性格也会不同于以往的作品,会带有浓郁的“在地”情感,而这样的作品,如果走出这个地方,它的情感和表达将会削弱,所以这样的创作也必须在创作地去观赏。本次艺术季所呈现的不仅是给艺术家一个体验式命题,同样也是个观赏者一种“在地”的极致体验感受,让大众走进乡村,停留在乡村,感受到乡村,这便是精准扶贫,拉动乡村经济建设的创新尝试。 

刘佳作品《对话》

总策展人之一的孙振华老师表示艺术家来到酉阳的创作不能是空中楼阁,它要和酉阳的资源、历史、文化、习俗发生关系。将酉阳的民族特性,山水特点与受邀艺术家的艺术有机结合,形成酉阳特色的艺术形式,是这次创作的重点之一。孙振华认为强调在地性还体现在艺术的落地性上,艺术能够给乡村带来功能性的改变或提升,这种功能性,能够让老百姓看得到、用得上,这就无形之中提升了老百姓的审美体验,让扶贫和扶智相结合。 

此外2019酉阳届艺术季不仅强调了“在地性”还更为考虑“生态化”。艺术作品的创意既然是来自乡村,那么艺术材料的选择也必将是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充分还原生态所提供的一切,以这样的一种思路进行创作,最大程度的节约乡村资源,保护原始环境,这样的创作模式虽然给艺术家设立了一个门槛,却更能展现出艺术家对于乡村本体的热爱与情怀。 

酉阳风景

作为第一批受邀艺术家的曹晖老师在访问中谈及在如此众多的乡村扶贫形式中,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深入乡村腹地,参与艺术节的创作,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讲有着怎样的意义和挑战时,曹晖老师如此回答:以往的艺术节大多在喧嚣的城市中,而艺术家呈现出的或者是殿堂级的作品或者是高冷的带有极度思考价值的作品。而今天走进乡村,感受到的完全是不同的价值观,当人处在一种慢节奏的自然中,所感受的世界也随之变得温婉,作品也会变得更设身处地,表达出一种节制的美好和善良,这就是走进酉阳乡村艺术节创作的意义。挑战在于这样的心境和创作模式不等同以往熟悉的节奏,但是这并不冲突,因为艺术家总是需要去面对各种命题,运用不同的介质去表达思想,只有不断的挑战才能使人进步,使作品进步,使时代进步。 

酉阳桃花源风景

如何使酉阳艺术节更具时代价值,走更远的路,为此,酉阳艺术节建立的学术委员会及策展人机制,不仅在重大事项的决策上进行学术把关,还将成员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将该项目做到更为长远化,制度化,完善化。第一届酉阳艺术节为期三年,将采取特邀与征集的方式面相公众,在保证高质量高水准的同时充分发挥艺术与乡农旅结合的概念,让“酉阳艺术节”保持生机与活力,引领艺术乡农旅生态产业走向繁荣。

 

 

 

 

 

 

责任编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