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艺术赏析 > 正文

《盛世中华》携手画家贺建国71周年双同庆特刊——张小瑛

2020-09-30 20:31:20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艺术简介】

张小瑛,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人物画专委会委员、成都画院特聘画家、西藏自治区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遂宁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曾获“四川省第八届巴蜀文艺奖”“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五周年金奖”,并有多幅作品在各展览分获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

曾入选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感恩·重建——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八届中国西部大地情全国美术作品展,百花迎春全国当代绘画名家迎春精品展,大美四川全国美术作品邀请展,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美术创作工程优秀作品展。

《第一时间》200cm×200cm 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2009年纸本

行走高原·大美灵性

——评张小瑛作品的文化性和绘画性

沈开运

继个人画集《张小瑛国画作品选》在2011年出版之后,反映小瑛近年来创作的高原题材创作的作品也将结集出版,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小瑛的家乡,人们并不陌生,那是大名鼎鼎的陈子昂的故乡。清澈的涪江蜿蜒流经全境,江边金华山上古树森森的陈子昂读书台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思,“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斯地斯境,唤起一代代文人墨客不期然的共鸣。

《守望》240cm×200cm 入选十二届全国美展 2014年

青山绿水的射洪,是一个适合生活的地方,更是一个文脉渊源深厚的地方,是一个钟灵毓秀之地。小瑛出生于射洪,当地老字号的永兴宫装裱店,是小瑛爷爷毕生经营的地方,小瑛父亲雅好丹青,其绘画作品在乡人中颇有名气,因其善于绘虎而有“西部虎王”的雅誉。至今留存的爷孙三人共同用过的一张画案,记录着岁月的年轮,也见证着小瑛耳濡目染的成长。浩渺的江水,如黛的青山,滋养着一方水土,也滋养着他潜移默化的学养。他从小就喜好艺术,热爱绘画,并因此打下了良好的童子功功底。在他年龄不大的时候,其以葡萄为主题的绘画已不胫而走,乡邻好友,纷纷以收藏张挂一幅他的葡萄作品为满足。小小的葡萄,传达着这位射洪才子的几许灵性,也预示这位画家可以期待的未来。

《朝佛路上》150cm×100cm

小瑛的绘画作品天然继承着家族流传下来的文人传统和文化性,家学渊源加长期努力,他成为了一个有着扎实基本功的画家,他是有追求、有思想的,乡人的欣赏,并不能让他有太多的满足。20多年来他一直在创作和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一直在寻找自己艺术的突破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同一个哲学的迷思: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吉祥高原》150cm×140cm

在追求的彷徨中,小瑛走出了盆地。2007年他加入了敬庭尧团队,仰望高原、行走高原、探索高原,开始了艺术的全新体验。其实,在更早一点,他冲动之下来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城理塘,在饱受缺氧高原反应的极度折腾之后,他收获了一种心态,一种更加自信的创作方式,冥冥之中的召唤让他感悟到,行过千山万水,胸中自有丘壑,艺术离不开经验和体验,离不开感知和经历。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他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乡,开始尝试内容和技法上的创造创新,一种模糊的直觉让他感到,他似乎走对了方向。

《圣地》120cm×100cm

从那以后,小瑛一发不可收,从作品《第一时间》开始,他创作了《腊月》《小扎西》《朝佛路上》《布达拉宫》《哲蚌残雪》《吉祥高原》《羌塘晓雾》《家园》《守望》等一批高原建筑山水风光系列作品。意态悠远的高原天空,刀劈斧凿的山脉肌理,凝固的人像,守望的群体,古老的村庄,宗教的庄严与神秘,黄褐色碉楼石屋顺山势依坡而上,或高或低,错落有致,山岩片石垒砌的墙壁斑驳陆离,与大自然几乎融为一体的高原建筑,在沧桑迷茫中,将高原的雄阔大美、高原的历史感、厚重感、苍茫感跃然纸上。高原的大美,雪域的沧桑,宗教的庄严,在他画笔下呼之欲出。题材是高原的,内容是高原的,精神也是高原的,在构图、技法把握上,他似乎凤凰涅槃,看他的近作,可以真实感受到高原的风、高原的神秘、高原的呼唤。

《家园》97cm×183cm 入选第八届中国西部大地情美展 2014年

这里该说说小瑛作品的绘画性与文化性了。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妙论山水:“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丘壑深邃,画上者妙在笔墨淋漓,梦中者妙在景象变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为了突出作品的主线、作品的人文气息,小瑛在色彩、格调上作了大胆的创新,色彩极简,构图极简,但作品的精神性更加突出,绘画性语言更加突出,作品的人文思考、文化性更加突出,秘境的营造,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艺术表现,展示着神奇高原的远古密码。

《布达拉宫》120cm×283cm

一位知名学者如是评说: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尽管在性灵与感想上独领风骚,入圣超凡,但也多少成为在符号描述意义上板结固定的象形语言,偏离了纯粹绘画造型意义上的艺术思维和艺术感觉,本来属于绘画意义上的绘画在漫长的概念符号化之中已经在一定意义上失去了绘画性。因此,回溯到绘画发展之初,尤其是属于绘画性意义上的绘画发展阶段,从那个阶段开始,探索绘画的种种可能性是有益的。这段话其实也可这样解读:绘画性和文化性,长期是中国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苏东坡固然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一度占主导地位的风格和象形意义上的中国文人画,只是造型绘画意义的中国画沿着一种方向发展的结果;还有一种既含有具象的造型,又包含具有创作特征的抽象形式的探索和思维能力的造型绘画性,也从来都是中国画的组成内容。在社会大众精神文化审美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与时俱进地强调绘画性,又不放弃对文化品位的追求,从造型意义出发进行中国画创作,体现绘画的当代性,在相当意义上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小瑛是学人,对传统有着经典的理解,作品不求形似,自是绘画之进步,但完全忽视绘画性,也很难称之为好作品。恰恰在这一点上,他的家学渊源和扎实功底,使其在绘画性上独具优势。他的这批作品,既有形似,也有神似;既发挥着性灵与感想,同时也以其细腻的笔触使其画山似山,画水似水;既不华丽而媚俗,也不重道而轻器。惟其如此,他的高原题材创作,多了一些厚重、大气、苍茫、沉稳,沿着这条文化性与绘画性相得益彰、并行不悖的创作思路,我相信他会有更好的作品问世。

《甲蕃藏寨印象》145×245cm 入选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美术创作工程优秀作品展

西藏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是地理意义上的高地,精神意义上的高地,文化资源的高地,有着发展文化,特别是美术创作的巨大潜力。2015年底西藏自治区启动国家一流艺术家西藏题材创作工程,蓝天净土、高原画派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共识。仅仅题材是高原的、内容是高原的还远远不够,尤其需要精神是高原的,是雄浑大美的,是有益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艺术家个人表现什么固然重要,但首先得是美好的、美丽的,换句话说,不能以丑为美,不能因为自己绘画功底差,驾驭不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画绘画性,就以不像自诩,以不似为能。好的美术作品的文化性和绘画性不可偏废,没有文化内涵的作品是媚俗,仅有文化感,而无绘画性的作品则更多是孤芳自赏、顾影自怜。兼顾文化性与绘画性的艺术表达,我觉得小瑛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羌寨晓雾》137cm×76cm 入选全国名家美术作品展 2014年 纸本

记得一位外国人类学家曾经说过,“在所有文化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渗透的形式出现的”。四川和西藏相邻,文化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在社会经济文化的诸多方面。小瑛长期受川中文化熏陶,以其深厚的积淀进入高原,这种文化上的交往交流交融所产生的碰撞和惊喜是有利于创造、有利于出好作品的。作为一个久在高原的老西藏,我对反映高原题材的作品有着特殊的喜爱,也深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认识局限。小瑛作为一个外来的艺术家,全身心投入对这片高原的艺术表现,其年轻的心态值得肯定。我欣赏他不贪安逸、自觉挑战自身的勇气,欣赏他在年过50后,自觉创新、自觉变法的勇气。情到胜处色无功,入藏方知画意浓。我相信,小瑛的艺术探索之路会越走越广,希望在繁华日盛而心性渐远,五色绚烂而精华难寻的浮躁世风下,小瑛能耐住寂寞,保持定力继续自己的创新探索之旅,使其创作达到新的高度。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