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艺术赏析 > 正文

潮州工夫茶的和之道 ──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香白

2020-10-16 04:23: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陈香白以学者的严谨梳理工夫茶的发展脉络

2000多年前,唐朝文化从中原地区随着迁徙的人群,沿着江浙、闽南来到粤东,在潮汕大地停驻。工夫茶文化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沿着人群的迁徙路线来到这里。而今,潮汕地区保留着许多唐宋的古老文化。一把茶壶,三个小杯,潮汕人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仍保留一份细品慢饮的悠然。

在潮州府长大的陈香白,20多年前开始主攻研究工夫茶文化,以学者的严谨梳理工夫茶文化的历史脉络,更以匠人的坚持,传承工夫茶文化的文化内涵。他不仅搜集整理潮州工夫茶二十一式,更致力建立了中国工夫茶文化的理论体系。\大公报记者 李望贤(文、图)

在潮州旧城区一栋普通的居民楼,80多岁的陈香白接受了记者的访问。话题还未打开,水已经煮沸,洗茶烫杯冲泡……圆盘中,3个小杯茶汤明澈,主人右手一伸,“请,食茶”。话题便在轻烟缭绕中,就着一杯杯茶汤开始。

学者研茶

1938年,陈香白生於香港,姓名中的“香”字正源於此。纷乱的年代中,陈香白的家庭也遭遇诸多变故,半生坎坷。但是工夫茶是记忆中难得的家庭团聚时光,“饭后约半个小时,父亲点起火炉,招呼喝茶,一家人便团团围在一起。”读书的年纪,陈香白拜老秀才为师,入门先学的便是工夫茶,先从烧水学起,“师父用半瓣花生壳就能点着火,我要用4瓣。”

在工夫茶文化的浸润中成长,陈香白20多年前在一次东南亚风俗国际研讨会上,选择了一个研究切入点──潮州工夫茶与孔子思想的联繫。那篇论文得到了各方的讚赏,还经巴黎科学院院士胡道静推荐给了国际刊物,这也成为他主攻茶文化研究的开始。

在此之前,他是韩山师院的教授,专研《易》学、文化学研究。以专业学者的严谨在中国传统文化裏爬梳工夫茶文化的脉络,陈香白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见解。他提出中国茶道“七义一心”说,即中国茶道形成於盛唐,涵盖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引导七种义理,其核心思想是“和”。他还首创《中国茶道太极图》,揭示中国茶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之传承关係及天道自然玄机。

历经10年修订,他出版了一本小册子《中国茶文化》,200多页,16.5万字,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前秘书长张大为誉为中国茶道理论体系之构筑奠基。

知行合一

在陈香白看来,潮汕工夫茶、中国工夫茶道、中国茶道其实三位一体,可以说潮汕工夫茶是中国古代茶道“活化石”,自有一套系统的茶道。在茶具上,火炉、茶壶、茶洗、茶盘、砂铫、茶杯皆有讲究。在程序上,工夫茶从治器、纳茶、候汤、洗茶、冲点、刮沫、淋罐、烫杯、洒茶、品茶,自有一套烹法。民间又根据其中关键性程序,总结出“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口诀,衍生出“意境美”。

在繁琐的茶艺中,工夫茶蕴含着唐宋以来精行俭德、修身养性、致清导和的传统文化。作为海内外知名的大师,陈香白也在践行着这些传统美德,他的居所在旧城区一栋普通的居民楼,环顾家中,装饰简樸,惟满室书香。他的生活也极其简单,茶饭适口,劳逸得当。

他表示,潮汕工夫茶强调茶种的选择、山泉的评品、茶具的讲究、烹製的从容有序、品啜的自恣适己,全过程突出雍容儒雅而又顺应自然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泡茶的人也在不断观照自身,陶冶性情,茶盘上三个小茶杯,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品字,品茶就是品人生。他说,“你专心泡茶,专心滚杯,你的神就出来了,没有其他什麼秘诀,你专心做某一件事的时候,你的神就焕发了光辉。”

言传身教

茶道,更是茶情,即人际关係。工夫茶玄之又玄,却也俗之又俗。在潮汕地区,无论盛宴嘉会,乃至街边路侧,人们擎杯提壶,长斟短酌,成为一种风俗活动,更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形态。

仍以一壶三杯为例,陈香白指出,三杯是工夫茶的标准配置,不论人客寡众,大家轮流喝,每喝一次烫洗一次小杯,体现了潮汕人的礼让精神和茶道的核心精神“和”。过去泡工夫茶都是由一家之中的长者来为客人奉茶,以示对客人的重视,工夫茶的品饮常由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大家喝茶聊天谈生意,也体现了“和”的生活态度。而由此再进一步昇华,“和”包含了万事万物的最高审美境界,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多层面。

相对於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工夫茶在潮汕地区仍是广泛的存在。陈香白认为,工夫茶的传承应以家庭为单位,言传身教。在家庭内部,工夫茶原本的“和”的核心则转变为“孝”,从时序上来看,孩子年幼时先是由家长为孩子泡茶,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家长上了年纪,则由孩子反过来为家长奉茶。这是一种孝道学习的载体,是传统礼仪的传承与延续,它以家庭为纽带而饱含生命力,体现着扶幼尊老的传统道德伦理。在家庭关係稳固的潮汕地区,工夫茶仍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