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艺术赏析 > 正文

本土现实主义的坚守——访中国水彩画领军人物周刚先生

2021-05-18 14:36:47大公网 作者:程相逢、车玲玲、凌希环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周刚作品《箭》1988年获第11届亚洲运动会招贴画大奖

  周刚,中国水彩画领军人物。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水彩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曾在国内外数十家刊物上发表作品百余件,并在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西班牙、台湾、香港等国家与地区及国内十多个城市举办个展或联展。



周刚水彩画《矿工马强》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和周刚初次见面是他在澳门科技大学给博士生们集中上了几天课后,即将启程离开澳门的上午,连日来的行程让他脸上透露出一丝疲惫。然而,当和他聊起学画的经历时,周刚的目光中立刻浮现出光芒,仿佛时光又回到了四十多年前那个学画的少年。

  出生陕西榆林的周刚,骨子里有著西北人的倔强和坚持。少年时期的周刚非常热爱绘画,凭着一腔热血挥动著画笔,回想起最初学画时的情形,周刚说那时的自己很稚嫩,完全没有方向,对于未来的理想也很模糊。八岁开始学画,画山、画水、画眼前看到的一切,一画就是几十年,童年时一起学习的同伴,后来渐渐离开,有的坚持不下去、有的选择了其他的道路。只有他一门心思的扑在画画上,梦想是考上一所专业美术院校,那个年代,大学录取率极低,周刚花了三年时间考上中国美术学院。这期间,他曾在西安一所美术中专学习,毕业后还被留校。就这样,周刚一边教学生画画,一边拼命复习高考。



周刚水彩画《我的父亲我的兄弟》

  那时候的周刚想都不敢想会有现在的成就。他只知道,不能停止画画,每到寒暑假就去外地写生。他的足迹遍佈陕西山间田野,有一次和老师张雪丹一起,坐在陕北佳县的黄河边,一画就是一天,累了,就躺在河边的沙滩上。老师问他:“理想是什么?”他说只有一个“考上大学”。老师又问:“为了考上大学你能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他说:“即便砍掉我的左臂和左腿,我都要上大学”。那时的周刚简单、单纯,执着。就算其他都没有了,只要右手还在还能作画,就要坚持自己的理想。



周刚大学期间的写生作品水粉画《村口》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工作两年后周刚又一次参加了高考并一举考入国内最高的美术学府“中国美术学院”,他形容最初步入大学时的自己“如鱼得水”。每天穿梭在图书馆、教室和宿舍间。他没有时间顾及其他,像一只吸满了颜料的毛笔,不停的绘出心中的画卷。也是从那时开始,周刚渐渐的明确了自己绘画的方向,大三时周刚的作品《红咖啡》被选入中国高等美术学院作品全集并全页发表在当时的八大院校中国美术学院的首页;大四那年,周刚所有心思都用在毕业的作品当中,他每天漫步在杭州的小巷子里,窄窄的街道、矮矮的屋檐,周刚心中思绪万千,当时国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正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1988年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最期盼的一大盛事就是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的到来。这也是建国以来中国举办的第一次的国际性的运动会。心中有了主意,他决定就把亚运会当作主题,周刚提起画笔,将心中的激情和美好留在了画纸上,毕业时,周刚设计的作品《箭》获得了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海报设计大奖,另一件作品《1999》入选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海报设计大展。

  也正是这几幅过硬的作品,毕业后的周刚没有走出中国美术学院的校门被留校任教,这一留就是三十多年,如今他已经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水彩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从事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周刚一直在思考作为一名画家,在社会中应该负有哪些使命和责任。他始终坚守著本土现实主义的题材,立足于自身文化语境,客观的看待现实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艺术创作的态度上,主张真人、真景、真情,反对艺术远离生活,主张从心面对事象,把艺术创作的目标紧扣在最具有民族个性的群体中,他将画笔聚焦在生他养他的土地、聚焦在中国的人、事、物,以及同时代的兄弟姐妹、父老相亲。如今的周刚早已找寻到了绘画的方向,经历了学画的艰难、考学的磨难、发展的迷茫,他却依然像四十多年前那个少年一样,描绘著身边的一切,就像歌中唱到的一样“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丝毫未减……”。



周刚参加阿斯塔纳世博会,创作的艺术作品《龙都红颜》由设计师张黎创作成为艺术衍生品并服装展演现场

  我另外的名字叫“周大饼”和“周矿长”

  “我想画100个矿工,但是到现在为止我画的矿工早已超过100个。那么我一直说要画99个真实的矿工,而另外那一个矿工画的是我自己。”周刚对大公报记者说。

  黝黑的脸庞、笨重的棉衣、头戴著矿灯,只有一双眼睛明亮的透出纸面。周刚的作品有著浓浓的本土现实主义风格,他创作的矿工系列的作品在国内外引起反响强烈。提到这一系列作品,周刚笑称,因为画矿工别人还给他起了两个外号“周大饼”和“周矿长”。

  周刚画矿工的契机缘于一次在电视中看到了国内某家煤矿发生矿难,之后他就更加留意这方面的消息。周刚回忆说,那时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大家都充满了热情,为国家建设做贡献,担当起自己应担当的责任。关注到了矿工群体,他和几个画家朋友就准备将这些人作为创作的对象,怀揣着一腔热情,背着画架、背着相机,愣硬生生的闯到一个矿区,结果人家不让他们进去,好说歹说都不行,无奈几个人只好在矿区外面画画风景,但心裡还是惦记著去看看那些矿工兄弟到底是怎么工作的。



2014年“生活 生火“--周刚矿工作品 暨 周刚张黎跨界时尚活动海报

  辗转各种渠道,最后矿区通融他们进去写生。到了矿区,周刚和朋友们一刻不停歇,打开画架就开始创作,矿上条件简陋,几个人只能把画板铺在地上上颜料。他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创作的时间,甚至来不及吃饭,早上兜里装上两张大饼就是一天的口粮,有时连口水都喝不上。朋友们都笑他,以后改名叫“周大饼”得了。一天、两天、三天,时间悄悄流过,周刚和矿工兄弟吃住在一起,满身颜料和煤灰,几天过后矿长来看他们作画的情况,竟然分不出谁是工人,谁是画家。周刚说“一开始以为只是去画画矿工,可画著画著,我已经被矿工改变了,因为我发现我们太矫情,城里人太矫情,跟矿工的生活没法比,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都太浅了,我们中间隔了很多层东西,不务实或者说脚没有踩在地面上。”

  夏天天气热,相反,矿井底下非常寒冷,矿工们下去得穿两层棉袄。一次,升井后,上来一个矿工,黝黑黝黑的煤渍糊满了脸,只露出一双明亮的眼睛,经过整晚的工作,掩不住的倦色,身上的棉袄湿漉漉的,看著十分厚重。开始画的时候,周刚提议让他脱掉外衣,他不肯,执意说不热、不热,你们画吧。递给他水,他也不喝,周刚生怕耽误他休息时间,抓紧时间开始画画。正画到一半,一抬头那个矿工兄弟身体正往后仰,周刚一个箭步冲上前去,顾不及多想,踩著地上的画板一把就抱住了那个矿工。掐人中、喂水、脱去矿工身上的棉衣才发现,那裡面还穿了一件破烂不堪的毛衣,上面满是破洞。



2014年“生活 生火“--周刚矿工作品 暨 周刚张黎跨界时尚艺术衍生品模特宣传图

  过了几天周刚又碰到那位矿工,周刚问:“你穿多大的毛衣?”矿工立马反应到:“我不要毛衣,我有毛衣,我不要。”还抱歉的说:“你那天肯定是没画完。”看著矿工兄弟远去的背影,周刚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滋味,他感触的说,这些矿工兄弟真的很淳朴,他们用生命劳作,不为自己考虑,他所有的考虑都是为了别人,这真的是你想像不到的一种力量。

  还有一次,周刚画一个名叫马强的矿工,让他先打个电话回家,马强说不用,周刚以为他是捨不得电话费,就递上了自己的手机,然而马强说,自己已经记不清家裡的电话号码了。画完马强后,正当他准备画下一位矿工时,远处一阵急切的跑步声传来,临时画室的门被踢开,一群人冲上来责问他:你们干什么的……见过马强吗?周刚茫然无措,顺嘴说刚画完他,已经走了,那群人立马扭头就走。

  后来周刚才知道,马强因为配合画画晚回了两小时,他妻子就已追到矿上找人。周刚意识到,矿工的辛苦与艰难并非他最初了解的那么简单。对矿工家庭来说,男人便是天,晚归一分一秒,都是煎熬。如果这人真倒了,这个家的天可能就真的塌了。

  周刚每一幅矿工的画作中,都会注明这位矿工的原名,画面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2006年开始到现在,周刚已经去过了国内的大大小小数不清的矿区,从山西到陕西、从山东到云南,从安徽到内蒙,有些矿区甚至去了七八趟,他和矿工兄弟们早已成为了朋友。与此同时周刚还获得了两个矿区的荣誉矿工称号,后来人们又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周矿长”,对于这个名字周刚很满意,看的出,这份肯定对他来说比获得什么大奖都要开心和骄傲。



2012年周刚水彩画——《王者》

  时代的诉求——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

  无论是“周大饼”还是“周矿长”,周刚画矿工写生生涯中的16个年头都在为矿工作画,如今,随著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达,採煤的技术也日益先进,像周刚这样能“亲密”接触矿工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周刚同时也在思考,作为具有时代感的英雄形象,矿工的生活要怎样体现才能被后人所记住。

  借着杭州西湖博览会的契机,周刚携手自己做服装设计的学生张黎,一起将矿工系列作品设计成服装,并举办了一场时装秀,特别邀请到三位矿工师傅登台走秀,将最原始的矿井生活搬上T台,展现了井下工人的艰辛和对生活的热爱。周刚将其系列取名为”生活——生火“,他说道,矿工的内心都有一团火,这团火就是他们生活的动力。在这一系列服装上,矿工迷茫的眼神、年轮般的皱纹、以及一张张充满思想的脸孔,都被运用到现代服装的设计当中,力与美、底层生活与前沿时尚完美融合,既展现了文化的碰撞,又体现了艺术作品的传承,奏出了最强烈的时代声音。在华丽的服装秀结束后,人们不仅仅记住了时髦的衣物,更记住了这一群朴实无华的时代英雄,观众欢呼着矿工的名字,回响在当天博览会的现场。

  “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在艺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也引发了周刚的深思。周刚认为,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为国家、为社会尽到自己的绵薄之力是非常荣幸的事情,作为一个艺术家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社会的媒介上去,对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周刚提到,审美是有门槛的,需要真正的专业人士、艺术家来引领;美是有品格的,他希望优秀的艺术家能创造出有价值的艺术作品,通过各种渠道,比如习主席讲到的现代科技等,让艺术品跟科技、跟社会相结合,让它能够真正地走到百姓中间去,参与到今天的社会发展中。



中国水彩画家 周刚(大公报记者吴伟楠 摄影)

  中国水彩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自信

  世博会被誉为文化、科技、经济领域的“奥林匹克”,是展现和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平台。为践行“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实践,2017年,在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国际舞台上在中国馆这一代表国家形象的舞台上,周刚作为一位水彩人,用自己水彩系列作品《龙都红颜》惊艳了国际舞台,一时间中国馆门前排起了长队,世博园内吹起“中国风”。

  众所周知,水彩是西方世界文化的舶来品,中国在发展“一带一路”当中,艺术成为了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起源自西方的水彩画,在中国有了新的发展。以周刚多年来对水彩的理解和研究,水彩的作画方式和中国的绘画习惯有很多相似之处。周刚说道,水彩画从西方进入整个中国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水彩画真正走进中国的教育系统,已经有百年的历史。水彩是以水为媒介,调和水和彩画在纸上的,而中国的作画习惯则是以水为媒介,调和水和墨画在纸上,中国人对水彩的画法拥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对水彩的领悟能力也非常强,使中国的画家很快的融入了水彩的大气候中,经过百年的历练和中国人对水彩的研究,可以说中国的水彩发展到今天,已经站在了世界水彩发展的最前沿。



中国水彩画家 周刚(大公报记者吴伟楠 摄影)

  周刚续说,中国的水彩画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对西方市场化的学习领悟和研究的过程中,逐渐的开辟出了一条中国人对水彩的理解与创新之路,这里面包含了艺术家的东方情怀和中国精神。我们看到今天中国一些有志的水彩画家们,他们不仅像我们前辈那样认真努力地画画,同时他们更想通过对水彩的研究,更加坚定对文化的自信和对艺术的自信。我们在和国外的水彩艺术家进行交流时,他们谈到中国的水彩,说中国的水彩画家正在逐渐的用自己的语言讲中国的故事,并且讲得很生动。周刚也注意到,过去水彩画大多以静物、风景为主,到了今天,中国的水彩画家逐渐将作品转变成关注社会的发展,在创作观念和创作手法和技术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水彩创作作品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水彩也站到了更高的位置。周刚说道,我们要用西方人能理解的水彩画的作画形式,把中国的故事自信地、真实地、完整地讲述给世界。

责任编辑:陈运欣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