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艺术赏析 > 正文

清康熙统一之初台湾管治的历史画卷

2021-10-20 04:28: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清蒋伊《丕翁先生巡视台阳图》卷。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记国博藏《丕翁先生巡视台阳图》

  笔者近期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清蒋伊《丕翁先生巡视台阳图》入手,研究了清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统一台湾之初,对台湾实行有效管治的一段历史。如今虽世殊事异,但那时因时因地推出的一系列治台举措,仍有不少可供借鉴参考之处。\姜舜源(文、图)

  分巡台厦道 治台第一人

  此图纸本,设色,画心纵五十五点五、横一百三十七点五厘米,即画在一张四乘二清营造尺规格的宣纸上。画中描绘清政府统一台湾后,首任“分巡台厦道”周昌于康熙二十三至二十五年(一六八四至一六八六年),作为台湾府最高官员开展巡视等治台施政情形。统一台湾之初,清政府对台实行特殊管理制度,设官分职“并同内地”,而将分巡台厦道置于知府等军政大员之上:“至若巡视特简,绣衣抡才,专拥绛帐,宣威布化,权独隆焉。”并且赋予他兵备、船政、学政,即统兵、船舰管制、官员考核与人才选拔等方面权力。“分巡台湾道,本台厦兵备道,兼理学政;康熙六十年,改为台厦道。”(《(干隆)重修台湾府志.职官》)“分巡道一员,兼理船政。康熙二十二年设,为分巡台厦兵备道,兼督学政。”(《(干隆)台湾县志.职官》)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分巡台厦道”为福建提刑按察使司的分支机构。周昌作为首任分巡台厦道道员,是清朝统一台湾后第一位当地最高官员。

  图中一个突出现象,是随员、卫士较内地道台多,这是因应回归之初当地复杂形势。《(康熙)台湾府志》卷四:“分巡台厦道标下: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标兵五百名。”图中周昌座前左右两侧各两位护卫,当即此四员。此画作者蒋伊本身是按察官员,所绘主人公同年周昌与自己身份、品级完全相同,所以对监察官员特有的官服獬豸补服的描绘最准确;题跋人也基本上都是道员、御史,因此各跋几乎都提到獬豸补服。例如:尹士俍跋“朱旛豸节凌烟云”,徐治民跋“豸绣临番汉”,路以周跋“豸节凛秋霜”。

  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年),台湾发生朱一贵之乱。平乱后为改进对台有效管治,康熙帝采用明代和清初在内地实行的巡按制度,由中央政府都察院直接向台湾派出巡按御史(就是传统戏剧里的八府巡按),分巡台厦道退居第二位,但他是常设职位,三年一任,不像巡按那样来去无常,一年一任。“朝廷以台疆僻处天外,民间疾苦无由上达,特命满、汉御史各一员,岁奉差到台巡视。”(《平台纪略.朱一贵之乱》)台湾府级官员共九位,第三至第九位依次是:台湾府知府、台湾海防同知、淡水海防同知、澎湖通判、经历、台湾府儒学教授、训导。

  以往因将画作者所题“巡视台阳”,直接理解成康熙六十一年才设立的“巡按”,而将此划时代背景推到统一台湾五十多年后的雍正十三年至干隆二年(一七三五至一七三七年),影响了此画的历史价值。

  此画作者蒋伊与画中主人公周昌,是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进士同年;接着同在都察院任监察御史,二人又基本同时外放地方道员。周昌任分巡台厦道道员时,蒋伊任邻省广东承宣布政使司督粮道参议。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年),蒋伊积劳成疾卒于任上,年五十七。

  桑田变沧海 地脉连蓬岛

  画心前后共六段题跋,其作者是与画中主人公周昌、画作者蒋伊熟悉,继周昌之后的分巡台湾道尹士俍、福建按察使乔学尹、台湾县知县路以周、台湾府知府徐林和徐治民等。跋中追忆当年周昌巡台施政情景、解读画面内容,并指出蒋伊作类似体裁的《流民图》获康熙帝赏识。这些题跋与画心一同构成此画卷的历史价值。令人钦佩的是,当时他们已经申明:台湾与祖国大陆密不可分。

  雍正四年出任福建按察使的乔学尹跋语开宗明义,以苏轼题咏海南岛与岭南大地、中原文化一脉相承的名句“沧海何曾断地脉,朱崖从此破天荒”,阐述台湾岛与祖国大陆在地理上地脉相连、在文化历史上文脉相通的根本属性:“巨鳌载石立海峤,蜿蜒地脉连蓬岛。”他说是千万年来地壳移动,桑田变沧海,使台湾岛与祖国大陆分开,成为东海仙山蓬莱岛,这与现代地质学认识相同;那里从来就是中华文化普及之地,说明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统一台湾的正当性、正义性。接着解读画面反映统一后人民安居乐业:“罟纲张鱼沽市酒,竹弧射鹿供山厨。喁喁番俗仍太古,穆穆民风尚椎鲁。樵歌缥缈凤山岩,钓艇纵横鹭门浦。”画中周昌深入民间,传播教化,推广读书:“羽幢往往入山陬,德意宣扬勤教诲”;“社里纷纷走童稚,书卷携来夸识字。”对应画面左部当地百姓涉水过河,抬着装有梅花鹿的兽笼,挑着装有当地土特产的担子,高高地挑起鸟笼子等等。最后归结于中国传统治理最高境界:人心向化、偃武修文。“谁云异域总无知,渐摩已足昭文治。”

  三载柔远绩 兴革而改观

  李学裕题跋指出画面反映周昌三年任期届满时情景:“三载弼成柔远绩,却金亭畔选诗豪。”虽然人们感恩戴德、箪食壶浆,但周昌分文不取,在却金亭畔评鉴士子们谁的诗做得最好。

  尹士俍作为继首任分巡台厦道周昌之后第十六位分巡台湾道,其题跋对周昌治台事迹概括得最全面。首先简述清军攻克台湾不久,周昌即参与战后台湾治理;然后回溯周昌当年巡台,以安置、教养为主,使老百姓各得其所、各安其业,争取物阜民康的局面:“布化宣仁仍复尔,含哺鼓腹真其时。王政大端兼教养,物阜民康堪俯仰。秀者诗书顽者耕,草上风行栖如嚮。”

  徐林题跋首先回顾当初是北路先接受招降,周昌由北而南开展工作:“北路澄清早向诚,拥旄持节复南行。”画中父老乡亲们欢迎朝廷命官到来,周昌身后不远处,路边坡阜之上露出他乘坐的轿舆的蓝顶。

  其余各跋都认为画卷反映了回归后人们生活安定,农业生产恢复。徐治民跋语指出图中画出路上挑担卖酒、书摊卖书,反映人民生活安定,天下明德开始普及岛内:“老能知礼让,少亦解钻研。雅化归明德,崇严仰大贤。巡行风浩浩,周历颂便便。担酒争遮道,摊书各比肩。”

  康熙二十九年(一六九○年)出任首任台湾府儒学教授的林谦光,后来撰《(康熙)台湾府纪略》总结统一初期治理情况,认为大获成功:“台湾初开时,委线一信为巡海道,委吴启爵为总兵。

  癸亥年(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日,靖海将军(施琅)凯旋,委郑第先署府印。分巡道开先者为周昌,因俗兴革,海甸改观;后王效宗继之,又能振作人文,并招徕斗门各社土番,服我教化,厥功甚巨。”

  申特殊政策 奠长治久安

  作为统一后第一位台湾地方长官,周昌上奏朝廷实行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和创制。一是争取各项学额。台湾府学廪膳生即国家助学金员额、每年岁贡即推荐京城太学生名额特殊优惠:台属士子请照内地例,府学额进二十名;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学,照(内地)中县十二名;提学道不能渡海考收,交分巡台厦道就近管理。得康熙帝谕旨:“如所议行。”(《东华录》)

  二是争取科举特例。郑成功收复台湾虽已二十多年,但台湾士子并未真正参加福建全省举人、全国进士考试。如果一开始就直接无差别地与内地士子统一考试,台湾士子很难有脱颖而出的希望。经奏请康熙帝批准,台湾一府三县生员等,亦照甘肃、宁夏例,另编字号,额外取中举人一名,以鼓励士子。

  三是扩建文庙、学宫,发展文教事业,就郑氏政权学宫旧址建台湾府学。

  四是解决守台官兵实际困难。根据海路交通每年只有四月、十月能够通航等实际困难,上书福建总督王国安,安排守台官兵不失时机轮换回内地,口粮在驻地领取,薪水每年两次提前在内地发放,以便养家餬口。康熙帝均予体恤恩准,“得旨:台湾驻防兵丁,著于三年内陆续尽数更换,永著为例;馀如所议行。”(《(干隆)福建通志》)

  五是建立永久衙署基业,为台湾长治久安设计。因为台湾海峡通常波涛汹涌,官员赴任行程动辄经年,在此任职就要以宝岛为家。他将分巡道衙署后园命名为“寓望园”,取《国语》“疆有寓望”,境界之上,有寄寓之舍、候望之人。表达了他为国家守海疆的信念,并激励继任者。周昌开辟的分巡台厦道衙署,在后来二百年间成为国势兴衰的象征:“政教愈兴,则修葺愈肃。台民以此卜气运之隆替焉!”(同治三年丁曰健《修造台澎提学道署初记》)

   (作者为中国历史文化学者、北京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博物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