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艺术赏析 > 正文

共冶一炉/我们需要怎样的公共艺术作品?

2021-12-23 04:26:5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港铁坚尼地城站“城果”,是港铁最为大众熟知的艺术作品之一,刘羽祺与刘功华创作。\受访者供图

  东九文化中心正在建设当中,落成时又将有几件公共艺术作品随之面世。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时,艺术推广办事处总监馆长(公共艺术)胡佩珊表示该艺术计划已“进入直路”,“艺术家们在创作中融入不少空间特色,大众将在东九文化中心附近的半户外地区等,见到这些作品。”未来,怎样的公共艺术作品,才是大众所需要的?

  “因应不同场地、环境,公共艺术可有不同的影响力。”香港艺术中心节目经理梁伟然认为,公共艺术作品有不同面向,比如曾于香港国际机场展出、香港艺术中心与香港机场管理局合办的公共艺术计划“漫游机场──功夫三部曲”,透过几位艺术家以功夫等为主题创作水墨画等作品,为国际游客展现独特的中国文化艺术;而在社区的公共艺术计划,可更倾向于亲民角度。

  香港美协顾问、艺术家朱达诚建议,在公共艺术作品的主题上可继续探索。可表现香港的历史性时刻,“比如今年香港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取得历史性突破,可有以此为主题的公共艺术作品。”

  港铁工程建筑经理郑玨慧谈到,公共艺术的创作者范畴可扩大,“音乐家、文学家等也可参与到公共艺术创作,他们或能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公共艺术。”

  香港美协顾问、香港艺术发展局视觉艺术审批员、艺术家沈平认为,公共艺术创作不应流于表象,应兼具艺术和社会价值。他亦称,“现有位于公共空间的作品中,存在艺术价值参差不齐的情况。我认为,城市之中应有一个管理公共艺术的部门。”

  艺术工作者刘羽祺希望,政府对公共艺术更有触觉。今年,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及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刘羽祺认为,这将为香港公共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这意味着政府将扩大权利、扩大资源。在公共艺术上,政府可建立有关部门,参与初期审核公共艺术作品的艺术水平;以及投入资金、人才等,支持公共艺术发展。”

  艺术工作者董静芬称,增强对青少年的视觉艺术教育,能够促进本地的公共艺术发展环境、乃至文化环境。“除了在校园推广视觉艺术教育,也希望未来能有为香港青少年而办,视觉艺术主题的常规性质的比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