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艺术赏析 > 正文

饮茶方式/故宫茶文化撷英

2022-03-30 08:56: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清康熙宜兴胎珐瑯彩花式茶壶。\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明前后直到入夏,全国由南到北,新茶陆续上市。中国从六千年前神农氏炎帝,就开始种植茶并一直领先世界。中国人饮茶方式,越到后来发展进化越快:唐以前类似如今岭南人煲汤那样生煮羹饮,老叶、嫩叶一锅烩。唐代煎茶,涌现出“茶圣”陆羽,专挑嫩叶烤干碾末,烧水煮茶加盐,三沸恰到好处,斟酌饮用。宋代点茶,茶团研末,直接置于茶碗,点注开水先调成糊状,再边续注开水,边以茶筅(竹帚)稀释茶膏,形成乳状茶汤,苏东坡称“新火发苶乳”。明清瀹饮,也就是至今采用的散茶叶加开水泡茶,凭新茶和活水本质取胜。明刘荣嗣《萌山亭子》诗:“小憩山亭日欲斜,自将活水试新茶。轻香续续来庭院,不尽风吹楝子花(清香味)。”\姜舜源(文、图)

  汉唐以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四川、云南等名茶产地都按惯例,向朝廷进贡加工好的成品茶叶。清宫历年留下不少各地贡茶,一九三○年前后,故宫博物院变卖处理了不宜长期保存的茶叶、丝绸,但仍保留大量代表性的作为文物永存。 

  普洱龙井 锡罐藏茶

  普洱茶膏,清晚期,盒长十七点八、宽十点五、高三点九厘米。是云南大叶普洱,经熬製、压模加工。每块茶膏呈四方委角形,正面中心为团“寿”字,四角以蝙蝠纹装饰,取“福寿双全”之意。膏体平滑细腻,虽经百年,依然色如黑漆。清《本草纲目拾遗》卷六: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癒;口破喉嗓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癒;受暑擦破皮血者,擦研敷之即癒。既是饮品,也是保健品。故宫还有旧藏最大型普洱茶团、次大型普洱茶团、中型普洱茶团、普洱方茶饼,大多属清后期遗留。

  成罐大凸花茶,清晚期,锡罐高二十二点七、长十九点八、宽八点五厘米。茶为嫩叶,条索整齐。根据原名,疑为北京人喜欢的花茶。锡材质凉性,散热快,古人以锡瓶储茶为贵,“但以锡瓶储得清香味”,“茶之色香,虽经年如故”。锡罐外壁、盖顶分别铸梅花、松树、鹿、蝙蝠等纹饰。优质包装与优良茶质相辅相成,宫廷特色。故宫还有旧藏小凸花茶、小种花香茶、小阴纹茶、龙井茶、龙井芽茶等名目的茶叶,也基本属晚清时物。

  康熙紫砂 珐瑯彩绘

  清宫茶具主要可分玉翠玛瑙、紫砂、瓷、金银锡等四大类材质。康熙皇帝似偏爱紫砂,干隆帝偏重瓷、玉。

  清宫旧藏一批康熙时宜兴紫砂胎珐瑯彩茶具,内壁紫砂本色,外壁以油画方法绘制花果。当时宫中研制珐瑯彩瓷,同时由宜兴烧造一批紫砂胎茶壶,在宫中加绘、烧製珐瑯彩。珐瑯彩烧製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在绘画时相当于默写烧成后的色彩效果。

  宜兴胎珐瑯彩花式茶壶,高八点三、口径七点五乘六点九厘米。器盖至器身底面,整器呈四花瓣造型,每瓣各画一牡丹花配以其他花卉,花瓣间层层叠叠,线条明确,瓣叶分明。壶盖边缘花瓣卷边,中绘黄芙蓉,花瓣脉纹以细线加描,细致流畅。花卉周围不加彩,保持紫砂本色,只于盖纽、流嘴及把手上褐彩料,以免人手接触玷污紫砂。

  宜兴胎画珐瑯三季花三果碗,高五点七、口径十一点二、足径四点五厘米。撇口,深弧壁,圈足。口足间各饰凹棱弦纹一周,内壁无纹,外壁以珐瑯彩绘四季花果:桃、荔枝、香橼、枇杷、柿子、石榴、葡萄、荸荠、菱角、樱桃等,果实间饰兰花、月季、雏菊。碗底书“康熙御製”款。道光十五年陈设档记载此碗只有一匣两件。

  琢磨玉器 匠心独运

  清雍正玛瑙茶盏,口径十点六、底径四点二、高六点七厘米。乳白底色,黄、褐鳞片,丝带状纹路。盏身光素,敞口微撇,圈足稍张,安详俊逸。造型简约轻巧,抛光精亮,是雍正帝心头好。

  清宫旧藏清代白玉茶壶,造型方形,方腹,圈足,有流有柄。子母盖,呈四层方台,层层收缩造型,顶部有方钮。连盖高十一点八、口径六点七乘四点一、足径六点一乘四点三厘米。腹饰浅浮雕蝙蝠、云纹,器身有璺。另有两件玉杯。器质均为和田羊脂白玉,精雕细琢,珠圆玉润,冰肌玉骨,清华朗润。以之加玉泉、雪水冲泡龙井绿茶,超尘脱俗,出神入化。

  清宫旧藏白玉羊首瓜瓣壶,则为南瓜造型。高十五点四、长十七点八、宽十二点七厘米,为十八世纪清中期作品。器身、壶盖、盖钮均似南瓜,壶嘴则琢成羊首。壶的提樑呈三股绞丝状外形,上端收于一把荷叶及莲蓬中,而下端则嵌荷叶形的玉片,切磋琢磨,匠心独运,巧夺天工。

  (作者为中国历史文化学者、北京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