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艺术赏析 > 正文

文化传承/大公报推广书法:不落幕的文化舞台

2022-06-08 04:23:3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上)上海职业指导所曾在大公报上开设“大众顾问”专栏,邀请有多年书法教习经验的李肖白作为导师,专门回复读者在书法自学方面的疑问。(下)一九三一年一月二十九日,大公报第二版刊登福开森的演讲,称中国书法为“世界最高尚的艺术”。

  欧风东渐以后,科学研究盛行,传统艺术日益衰落。彼时,毛笔逐渐退出实用书写工具的行列,书法与大众生活的联系也随之减弱了。但由今视之,民国书法并没有因为遭受重创而式微。其中,报刊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对书法文脉的延续意义重大。

  综观民国时期大公报对书法学习与研究的报道,大多刊于《馀载》《广告》《国内要闻》《艺术》《体育与教育》等版,共约四百馀篇。笔者试通过报史资料回溯民国时期的书法研学情况,以期在其中寻绎使民国书法文脉不断之重要线索。\吕行佳

  书法不仅是一门传统艺术,它还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思想、伦理与道德、情感与创造力、审美价值与审美趣味。中国书法见证着辉煌璀璨的中华文明,伴随着历史的车轮浩荡前行。学习和研究书法,既能供给日常需要,又能借以陶冶身心。

  民国时期大公报对书法学习与研究的报道,内容囊括名人书法逸事、书法展览公告、书法竞赛启事、专著出版启事、书法研究指导、书法学校招生等诸多方面。

  开设书法专栏 指导读者自学

  与古代的图书覆製方式不同,民国时期不需要大量的抄写人员从事抄书工作,但职业界对书法技能的需求仍然存在,比如一九四一年,广东省政府秘书处推行机关学校化运动并举办书法比赛,鼓励机关职员提升书法水平。待业人员也可以将书法作为求职应聘的优势条件,大公报曾刊招聘广告,将书法能力作为对面试者的要求:“兹有某机关须用书法流丽之人才数位,凡自问行楷书流丽端整而愿就业者请自书行楷书古文各一篇及自身之履历表(通讯处应注明,最好能附最近半身照片一张)及所希望之薪给投函本报第三十一号信箱,合则函约面试,不一一函复。”对于职业界来说,无论是将书法作为提升行政能力的实践活动,还是将书写能力作为求职应聘的优势条件,都需要学习书法。

  大公报曾连载书论、书诀用来指导读者学习书法,如民间书家愧翁撰写文章《书法概论》,以“执笔第一”、“味迹第二”、“备礼第三”、“汇成第四”、“高嗜第五”为题讲述自己的习字心得。《明丰道生学书法》系列文章也先后登出明代丰坊著《学书法》、元代陈绎曾著《翰林要诀》的部分内容。

  为了使读者更方便地自学书法,上海职业指导所曾在报上开设“大众顾问”专栏,邀请有多年书法教习经验的李肖白先生作为导师,专门回复读者在书法学习方面的疑问。自一九三六年六月至一九三七年五月,大公报共刊登六十馀期“书法指导”,答复读者来信二百馀则。专栏内容以临摹碑帖推荐、点评读者作品为主,所荐碑帖篆书如《石鼓文》,隶书如《张迁碑》《礼器碑》,楷书如《颜勤礼碑》《张猛龙碑》,行书如《圣教序》《兰亭十三跋》,草书如《孙过庭书谱》等,这些也都是当代学习书法者必须要临摹的经典作品。

  “大众顾问”栏目还为读者提供了浅近易懂的书法常识,以便读者自学。如“大字颜字、柳字均适合初学者”、“练习大字,小字自亦可随之进步”、“落笔宜缓,愈缓愈佳,因缓则有力也”、“用笔须以回笔法”、“练字不临碑帖如舟之无舵,绝无进步”、“间架宜紧,骨力宜足”等,这些实用的书法知识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一九三七年五月一日,该专栏曾答复周启新、周启扬、周启刚、周启爱诸君来信,或为一家四人同时去函咨询书法问题,可见彼时民众学习书法的热忱。

  报道赛会展览 推介书法书籍

  一九三一年一月二十九日,天津大公报报道了福开森《中国美术》系列讲座之第三讲《中国书法》,其中有言:“书法在中国,其义不止于书法之美,盖含有用文字传达思想,不但使其正确,且使其为艺术化的意思”,并称中国书法为“世界最高尚的艺术”。他国学者尚且有如此体悟,足见书法之重要。

  一九四○年,为提倡书法,也为激发兴趣、培养人才,教育部通令全国学校应“注重书法”。此后十年间,大公报报道了数十次书法赛会。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具备在全国举办书法比赛的条件,即便如此,中国书学研究会仍然发布竞赛启事,提倡各省市举行书法竞赛,并免费提供研究会拟定的竞赛方法以供参考,只因“则中华民族精神所寄托之中国书法或可因书法竞赛之活动而不致日就衰落也”。这些关于演讲研讨的报道和展览竞赛的资讯使书法艺术深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众对书法的认知。

  民国时期,由于印刷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书法出版物的盛世。无论是在质量与数量上,还是在编辑与排版上,都呈现出了崭新的风貌。大公报此间共刊登书法出版物推介广告百馀篇,包括学习教材、碑帖摹本、书论著作、学术期刊等。书法学习教材多以入门常识和书史概论为主,方便社会各层次人群阅读、理解,为书法艺术的普及奠定了基础。各类碑帖字範一向被国人视若珍璧,也可以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临习的摹本,为书法家提供创作灵感。书法论著、学术期刊为专门从事书学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也为新中国以后的书法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书法图书的出版广告大多信息丰富、图文并茂,文字内容特点鲜明、平实易懂。大公报曾刊《书法大成》广告,书内有当时书法名家的各书体作品,有白蕉、邓散木、马公愚三位先生的基本运笔法,附录包含诗稿、尺牍、日记、楹联、屏幅、扇页等,以供读者进行书法创作时参考借鉴。书中所印书法皆为编者搜罗的各家真迹,照相后以金属版精印而成。广告中还使用了押韵的白话短句,用来引起读者共鸣,如“写字乃出马第一条枪,能美化书法到处沾光;写字不必要成为专家,但人人应该美化书法”。

  开展书法教育 面授函授齐备

  古代的书法教育模式大致有三类:家庭教育、私塾教育与书家收徒。到了民国时期,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书法界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书法教育,并在大公报上刊登招生广告。

  一九三六年一月九日,天津大公报曾报道国学研究社征收社员的广告,学生称该社导师陈翯洲先生讲课时能用粉笔在黑板作画讲述用笔,能用科学的方式譬喻结字,还能援引古今世俗琐事趣语哟拿用来展示书法窍要,可谓“通其意而传其神”、“揭其微而呈其妙”,甚至有学生称赞他“能令顽石点头”。

  简琴斋创立的琴斋书舍则是以书法速成作为办学目标,顺应时局开设了不同类型的书法学习班,并在香港大公报发布展览通告、招生启事等近四十篇。其中,有针对少儿书法学习的习字班,称“以数龄童子,尚能对客挥毫,其间教练,必有秘诀”。也有针对各校在读学生的书法补习班,并与当地各校合作,由学校代收、代缴学费,再邀请书舍教师到校讲授。此外,还有专门面向职业界的特设夜习班、面向暑期学生的夏令寄宿班,以及在特殊节日开设的清明节假期班和复活节假期班等。该校师生在琴斋同人书法展上,“出品者凡八十四人,能书三十馀体字者三人,能书二十馀体字者八人,最普通者亦能书四体字”,成绩可见一斑。

  书法函授专校则是应特殊时代背景而生的新式书法教育机构,民众想要写好字,但善于教学书法者是有限的,传统的面授教育已然不能满足国民的需要。如前文提到的“大众顾问”专栏内的书法问答,读者来信数次提到“不得名师指导,深以为苦”,大众需要文义浅显、说理明畅且实用的书法入门指导。

  书法是极重视实践的艺术,仅阅读理论教材无法领会窍要,必须将习作交与专家点评批改才能有所收获。天津愧翁书法函授社曾在大公报刊登招生章程,其中详细介绍了书法函授学校的教学方法:“学书者,须先作字一幅寄来,注明欲习何组。愧翁审量其程度告以每日应习某帖若干字,按日由邮局将字卷寄下。愧翁评注指点毕,再行寄回。俟后再陆续教以执笔用墨作榜书楹联便面各种法式。而关于碑帖之疑难,一蒙垂询,自当依知而言,言期于尽。至习书有成,愧翁再函邀驾临面传秘法,其未经函邀者,恕不晤教。”学生可选择每日寄送一卷习字或每三日寄送一卷习字,待老师点评后再寄还给学生,这在通信困难的古代是无法想像的。报纸在其中扮演着中介的角色,既为学校提供了招生的平台,也为无法进行书法面授的学生提供了学习书法的机会。

  在古代的社会环境下,艺术的传承依赖真实空间内的交流,这样的互动效率十分有限。民国时期,以大公报为代表的报刊媒介为书法艺术的交流提供了舞台。报道以专业的内容和灵活的形式引导审美、促进艺术普及,并为后世的书法学习与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文献资源,成就了民国时期书法艺术文脉不断的文化景观。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