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艺术赏析 > 正文

古琴瑟瑟 余音缭绕

2022-08-03 04:23:2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图:辽宁省博物馆藏唐“九霄环佩”琴。下图:故宫博物院藏唐“九霄环佩”琴。

  在传世文物中,古琴可能是“小众”中的“小众”,但却是古人最重要的文化设施。古琴艺术于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元明清以来最宝爱的是唐宋名琴,像故宫博物院的唐“九霄环佩”、“大圣遗音”、“飞泉”、“玉玲珑”琴,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唐“春雷”琴,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九霄环佩”琴、宋“混沌材”琴及明潞王“中和”琴,辽宁省博物馆的唐“九霄环佩”琴等,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姜舜源(文、图)

  唐琴分“宫琴”、“野琴”,即宫廷御用琴和民用琴。唐代斫琴世家西蜀雷氏所斫“雷琴”,又格外珍贵。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各藏有一张“雷琴”中的“宫琴”——“九霄环佩”琴。

蔼蔼春风细 琅琅环珮音

  以故宫博物院的“九霄环佩”琴为例。此琴伏羲式,通长124厘米,隐间(古琴琴面从岳山到龙龈的距离,即有效弦长)114.2厘米,额宽21.8厘米,肩宽21.2厘米,尾宽15.4厘米,厚5.8厘米。琴材以杉木为主,通体紫漆,面底多处以大块朱漆补髹,漆面发小蛇腹断纹,纯鹿角灰胎。龙池、凤沼均作扁圆形,腹内纳音隆起,当池沼处复凹下呈圆底长沟状,通贯于纳音的始终。螺钿徽,红木轸,白玉足镂刻精美,紫檀嶽尾。护轸亦为紫檀木制。琴底龙池上方篆书“九霄环佩”琴名,下方有篆文“包含”大印一方。池右有行书“泠然希太古。诗梦斋珍藏”及“诗梦斋印”一方。池左行书题词:“超迹苍霄,逍遥太极。庭坚”;琴足上方题记:“蔼蔼春风细,琅琅环珮音。垂帘新燕语,苍海老龙吟。苏轼记。”

  故宫博物院古琴名家、国家古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郑珉中,生前概括此琴四大特点。一是在传世唐琴中,形制最古朴、厚重,优美而有气魄。二是纳音之厚、制作之奇,在唐琴中罕见。三是所用木材主要是杉木,别开生面。四是音质纯正完美,而且具有突出的金属音,发音尽善尽美。是名副其实的国之瑰宝。元代伊世珍辑《瑯嬛记》卷中引述宋人《采兰杂志》:西蜀雷氏“雷威作琴,不必皆桐。遇大风雪中,独往峨嵋酣饮,著蓑笠入深松中,听其声连延悠飏者,伐之斲以为琴,妙过于桐。”雷威作琴有时不用桐木,而是选取峨眉山深林松科的杉木,作工更是“工匠精神”。宋元之际的周密《云烟过眼录》记载,雷威斫製的“春雷琴”在宋徽宗百琴堂称最,“靖康之耻”金朝将这些珍宝掳掠北上,金章宗把这张名琴“挟之以殉葬”,在地下埋了18年后复出人间,竟毫发无损,仍为诸琴之冠,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留此混沌材 宋琴称奇品

  北宋完全实行科举精英政治,国家各级官员都是知识分子出身,古琴以其与知识分子的不解之缘得到更大繁荣。宋徽宗嗜琴成癖,搜集古今名琴藏于“百琴堂”。他御製的《听琴图》,描绘自己澄心淨虑在松竹掩映下抚琴的情形。“官琴”方面,北宋涌现出一大批斫琴名家和诗人苏东坡等琴学名家。民间听琴、斫琴都蔚然成风。民间也活跃起来。与官家製琴相对,民间斫琴称“野斫”。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混沌材”琴,是北宋晚期的民间斫琴。著名古琴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郑珉中的《混沌材:两宋古琴浅析》(《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4期),代表此琴的当代研究成果。郑珉中称赞其为“传世古琴中罕见之奇品”。它发音清实而扁,但饶有古韵;形制扁平,却颇为浑朴。是古琴界所谓“唐圆宋扁”的“宋扁”古琴最早的一个例证,反映了北宋晚期的斫琴家仍在效法唐琴风格。夏莲居于1958年,将此琴连同宋“溪山晚磬”琴等文物一起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琴为伶官式,形扁平,杉木斫,弧度较浅,略有扁圆一半之象,髹黑间栗壳色漆,鹿角杂松石宝砂灰胎,漆面发冰纹间牛毛断纹。通身绿孔雀石与黄鹿角灰粒,隐现于栗壳色漆冰纹断裂之间,色彩绚丽,古趣盎然。通长123.5厘米、肩宽19.2厘米、尾宽14厘米、底厚1厘米,螺钿琴徽。琴背作长方池沼,轸池下刻寸许楷书“混沌材”三字,其下刻清康熙时著名古琴家黄镇的行书铭文五行:“羲皇人已杳,留此混沌材。想是初开辟,声音妙化裁。顽然一太璞,解愠阜民材。不凿庄生窍,古风尚在哉。”大意称赞此琴继承了中国琴的发明者伏羲氏的优良传统,奏出天籁之音,古风古韵,妙造天然。款字一行:“会稽黄镇仲安跋于皖江”。琴底龙池内,纳音微微隆起,琴心内左侧刻古篆“刘安世造”,右刻楷书“毛仲翁修”、“周鲁封重修”等。

诸宫观提举 刘安世督造

  这位刘安世(1048-1125)是北宋中后期官员,司马光的学生,朱熹《名臣言行录》称其:“遍历言路,正色立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生前文章与苏轼、米芾齐名,同朝为官,关系并不融洽。毛仲翁即毛敏仲(?-约1279),南宋末到元初宫廷琴师,浙派古琴艺术名家。周鲁封(子安)为清康熙时琴人。郑珉中指出:“琴背铭刻虽晚,而腹款则古。”琴背铭刻“混沌材”和“羲皇人已杳”全诗,虽然二者字迹大小不同,但显然出自同一人的笔迹,他就是清康熙时古琴家黄镇;而腹款即龙池内“刘安世造”、“毛仲翁修”,是从北宋制作到南宋维修先后留下的标记。

  宋徽宗时期,内府藏有一张来自当时邻国高丽(即明清朝鲜)的名琴“混沌材”。宋元之际周密《云烟过眼录》,记载自己亲眼目睹的南宋皇室部分收藏,其中“又有所谓‘混沌材’,自高丽来,亦异宝也。”笔者初步考证,国博这张刘安世造宋琴,到清康熙时才刻上“混沌材”题名,并非当时那张来自高丽的“混沌材”。此书和元代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北宋初斫琴名家有蔡叡、僧智仁、卫中正,宋仁宗时期有朱仁济、马希亮、马希仁,宋徽宗时期有金渊等。仁宗到徽宗时期,是刘安世入仕和活动的年代,但并无关于他斫琴的记载。但他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短暂主管洪州(今江西南昌)皇家道观玉隆观,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改提举西京崇福宫(洛阳中岳嵩山皇家道观)”一年,“政和八年(1118年)提举南京鸿庆宫(河南商丘皇家宗庙)”到宣和六年(1124年)。因为他任言官经常犯颜直谏,就被安排到这些没有实权的礼乐机构。所谓“刘安世造”,应是他在这些地方任职时,请民间琴师制作古琴等乐器,实际上是督造、监制。唐宋宫廷的古琴都有请民间高手制作的。

月印长江水 风微滴露清

  明潞王朱常淓“中和”琴,通长120厘米,最宽琴肩处19厘米。器身修长,琴面漆黑光亮,琴腹上部题刻“中和”琴名,龙池下刻楷书题诗一首:“月印长江水,风微滴露清。会到无声处,方知太古情。”署款“敬一主人”。琴尾篆书“潞国世传”方印。琴腹署制造时间、编号:“大明崇祯辛巳孟夏,潞国製,贰百三拾肆号”,即崇祯十四年(1641年),五年后朱常淓就被清初统治者杀害。按朱常淓同批斫製的“中和”琴规范,此琴材质应该是桐天梓地、八宝灰漆、金徽、玉轸、方条凤舌、紫檀配件等“潞琴”标配,经过岁月的洗礼,琴面髹漆呈牛毛断纹特征。桐,梧桐木;梓,俗称黄花楸,都是原产我国、声音共鸣效果最好的木材。桐木作琴面,梓木作琴底,二者黄金组合,琴声淳厚幽远。三千多年前的《诗经》就说:“椅桐梓漆,爰伐(作)琴瑟。”

  明代潞王朱常淓(1607-1646),字中和,号敬一,自称敬一主人,又称敬一道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正式袭其父潞简王朱翊镠王位,封国在湖广卫辉府(今河南汲县)。朱翊镠,隆庆皇帝朱载垕之子,万历皇帝的同胞弟弟,他们的母亲就是支持张居正改革的李太后。朱常淓工书画、好古玩,尤其醉心于斫琴,一生製琴数百张,世称“潞琴”,著有琴谱《古音正宗》。清代叶廷琯《吹网录.卷三.明潞王画兰石刻》,说他“性耽风雅,善鼓琴,製琴数百张传世,名‘潞琴’。”笔者根据清代张道《临安旬制记.潞王佚事》,有关崇祯皇帝以潞琴赏赐大臣的记叙推测,因为朱常淓的琴学造诣,崇祯皇帝命他这位皇叔监制四百张琴,作为赏赐大臣们使用。

  于是他采用统一规格,连续几年相继推出一批制品,每张琴按序编号,标明年份。他在所著《古音正宗.中和吟.中和琴式论》中表明:琴额起八棱,以表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节;琴腰起四棱,以表示春夏秋冬四时;龙池上圆,凤沼下方,以表示天圆地方;琴尾作环云,托尾作双星,以表示天下祥瑞的景星庆云。整琴寓意《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故名曰“中和”。

  这位琴学天才生逢末世,400张琴的任务可能尚未完成,就赶上明末农民起义和清兵入关,《明史.潞王传》称,此时宗室藩王能急国难,愿意捐出钱财补充军费的,只有周、潞二王。后来李自成军打到河南,朱常淓逃难到杭州,南京的南明政权任命他管治杭州,清军攻打杭州城,他选择了和谈。《(民国)杭州府志》写道:清军“定两浙,潞王首先投诚,救免一城生灵,杭人德之,呼为‘潞佛子’。”

  (作者为中国历史文化学者、北京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博物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