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艺术赏析 > 正文

“一休哥”书法原作杭州展出 青山行不尽3:唐诗之路中日艺术家作品特展开幕

2022-11-18 16:08:13大公网 作者:茅建兴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作为纪念浙江省与静冈县结好40周年的活动项目之一,“青山行不尽3:唐诗之路中日艺术家作品特展”在浙江展览馆17日举行开幕式。本次特展创新媒体手段,通过线上、线下两部分展示,记录、展现和讴歌新时代,展示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诗画之路”。特展上日本室町时代禅师一休宗纯的《窗收梯叶众书滋,钵拾松花午爨香》书法原作首次对外展出,一休宗纯就是大家熟悉的“聪明的一休”原型。

本室町时代禅师一休宗纯的书法原作

  中方艺术家代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管怀宾表示,中日文化交流可溯源千年之上,尤其是在对于艺术与自然的感知途径以及诗性的意向表达方式上,都能以不同的主体方式回应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与自身拥有的文化传统。本次展览既反映了当代社会现实与文化语境在两国艺术家创作层面的不同视角与媒介转呈,同时也显现出东方诗性表现所特有的时代韵致和精神内涵,艺术家们共同续写着中日两国间千年不尽的“唐诗之路”,远上寒山,一径渡远。

  日方艺术家代表樱井流翠视频致辞说,对于只有传统书画艺术参展体验的自己来说,无法想象在虚拟世界中,他的作品将如何同其他领域的艺术作品进行融合,这将是一次极有意义的体验。他期待双方能共同作出新的尝试,探索新的交流形式,通过开展丰富多采的文化交流,不断巩固浙江省与静冈县的深厚友情。

展览现场

  共同演绎“东方诗性”文化

  特展立足影响深远的“盛唐”记忆,以重访唐诗之路上中日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节点、实地溯源东方文明,延续“诗路文化带”精神。展出了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和日本静冈艺术家以及东京艺术大学等老中青三代70多位中日艺术家200余件艺术作品。中日艺术家们在“东方诗性”文脉共情下,围绕“诗画”“山水”“佛道”“禅宗”等中日共同的文化主题进行回应和阐释。展览从“国际交流与传播”的视角深入,探寻“诗路山水”世界性的精神义理与文化内涵,探寻面向国际的“诗路之链”。

  展览分“一径到此”“远上寒山”“山海渡远”三个专题板块。参展作品既有国画、书法等传统中国艺术,又涵盖油画、影像、新媒体、声音、装置等近乎全部的当代艺术种类,融合了传统和现代艺术。展览创新媒体手段,通过线上、线下两部分展示,将“浙东唐诗之路”的历史迹忆和数字互联网结合,充分运用新媒体的手段进一步激活诗路文化基因。线上展厅实景还原寒岩洞天,部分艺术家作品数字扫描之后呈现在寒岩之中,与实景相结合。无论中国还是日本观众,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在线上沉浸式体验跨时空的山水之景与艺术之趣。特展展期将至11月26日。

中国美院院长高世名介绍两件中日著名禅师费隐通容、一休宗纯的故事; 茅建兴 摄

  一径到此

  “一径到此”专题板块作为开篇,呈现了浙江和静冈两地艺术们“唐诗之路”主题创作、感悟。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员于今秋重走“唐诗之路”,到访径山寺、剡溪、天台山、时思寺等诗路上中日文化交流交往的古迹遗存,围绕唐诗和唐诗之路进行书画、刻印创作,展出作品80余件,其中包括以“一衣带水,文明互鉴”为主题的馆员研究员书画册页辑合。展出作品中,有童中焘《王维辋川诗意图》、卓鹤君《遥见石梁横》、王冬龄《寒山诗草书》、骆恒光《钱起送僧归日本》、鲍贤伦《张志和·渔父歌》、月真《寒山诗》等书法作品。作品古今呼应,通过笔墨浓淡抒写了诗性情怀。板块还展出了十余件日本静冈县艺术家作品。在展厅的尽头是中国著名艺术家高世强近日于天台山完成拍摄的山水影像作品。

  “一径到此”取自余杭径山寺之“径”,既有路径、思想之意,亦代表径山寺之禅宗为中日文化一径相同、一脉相承。以此为基点,在空间建筑与园林中衍生日本“枯山水”艺术形式,结合茶道文化,构筑起“一径到此”,表达中日艺术家共情寻文化之思。

中国美院教授李凯生与他设计的《丹梯》作品在对话空间; 茅建兴 摄

  远上寒山

  “远上寒山”作为展览的核心亮点单元,承接“一径到此”叙事,在“诗心自在”的氛围中呈现“诗画”“山水”“佛道”“名人”四大主题,在虚拟世界搭建中日艺术家讨论与交流场域,以增强现实的新时代技术在虚拟现实世界同步再现,展开对唐诗和诗路文化蕴含精神的回溯与交融。该板块特邀中日12位艺术家进行一对一对话交流:

  卓鹤君与斋藤典彦两位山水大家围绕诗词与山水绘画间的关系、围绕中日艺术创作在“唐诗之路”上的共通点展开对话,畅谈“胸中有丘壑”的艺术真谛。

  日本静冈元老级书法家樱井流翠与中国著名书法艺术家王冬龄展开艺术对话,两位先生越山海丘壑,以书为径,写尽天地诗性沧桑,友谊诗孕天长。

  中日佛教界书法名家月真与静慈圆,追溯书法交流千年渊源,对话书法的本源与回归,以亲身感悟,解读追求蕴于唐诗深处的精神家园、内心的世外桃源。展览现场播放的中日艺术家对话交流视频中,出现了静慈圆书写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唐代传世名句的画面。

日方艺术家代表樱井流翠视频致辞; 茅建兴 摄

  高世强和池田嘉人两位艺术家,通过影像艺术的魅力,把屏幕作为人和山水自然之间的沟通媒介,把诗歌的韵律纳入到周遭自然时空中的物像之中。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荣誉教授坂口宽敏是留日十余年装置艺术家管怀宾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留学期间的博士生导师,他们在此展开对话,坂口新创作的三件影像作品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界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无限循环,尤其是万物生发之前的临界状态的极大兴趣。

  艺术家、建筑师李凯生除与东京艺术大学副校长保科丰巳 Toyomi Hoshina展开对话外,还根据寒岩的意象进行了建筑上的转化,用结构化的方式构建山水意境。

嘉宾观看展览中的唐诗与俳句

  山海远渡

  “山海渡远”作为最后一个展示单元,呈现了将诗心精神凝结在“山水文化”之间。这一板块采用“散点透视”方式,通过对中日青年艺术家诗性、山水相关作品的并置、唐诗与俳句间的对照、唐诗之路上中日往来、互通的历史遗存,勾勒出中日文化交流渊源。

  曹晓阳的纸本水墨创作将绘画和山水诗性捆绑在一起,《二十四节气》系列从唐诗中的雄壮浑厚诗感中找到文字到图像的完美转换。三件中日唐诗之路上的摩崖拓本《枕石》《黄庭坚书寒山诗 摩崖拓本》《释签》、两件中日著名禅师费隐通容、一休宗纯的书法原作《春秋五十仍寿图》《窗收梯叶众书滋,钵拾松花午爨香》无不体现了艺术家对山水的洞察和回应。

青山行不尽3开幕式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表示,对今天的艺术家们来说,唐诗最重要的价值是“起兴”。千载以降,中日两国艺术家于疫情反复缠绵之际,以唐诗为媒介进行对话创作,成就了一批精彩的作品。展厅中既有技艺精湛的书法、绘画,又有年青一代的影像、装置以及AR作品。这个展览是当代中日文化交流互鉴的一次别开生面的展示,更是两国艺术家对唐诗这一伟大文明传承的一次历史与心灵的回应。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