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艺术赏析 > 正文

艺术节新起点❸/周光蓁阎惠昌期待“文化主场”

2022-12-29 04:23:2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音乐史研究学者周光蓁。右图: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阎惠昌。\受访者供图

  翻开本地艺术发展史的长卷,香港艺术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章节。1973年,首届香港艺术节落地。同年,随着《市政局条例》生效,市政局成为一个财政独立的法定组织,自此,市政服务在康乐体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迅速,香港本地艺团陆续成立,表演场地也相继落成,为如今的艺文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大公报专访音乐史研究学者周光蓁和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阎惠昌,听他们讲述与香港艺术节的共同回忆。\大公报记者 颜 琨

  周光蓁:节目是核心

  “我是与香港艺术节一起长大的。1973年的时候我还是学生,算得上是同龄见证人。”周光蓁笑言,“但那时候什么都不懂,真正了解香港艺术节的发展史还是在做研究的时候。”说起本地乐团成立的历史,周光蓁如数家珍。

  吸引众多华人艺术家

  首届香港艺术节举办后,本地职业艺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974年,香港管弦乐团职业化;1977年,香港中乐团、香港话剧团成立;1979年,香港芭蕾舞团成立;1981年,香港舞蹈团成立。而艺术软硬件的升级反哺艺术节,本地创作迎来春天。至此,香港艺术节不再只是引进国外作品,也逐渐成为发表新作品的平台。

  让周光蓁印象深刻的,是最开始几届香港艺术节的豪华阵容。“国际一流的乐团都来到了香港演出,更主要的是当时国际知名的华人音乐家也来到了香港。根据我的研究,之后的50年都没有像第一届那样震撼的阵容。”

  那时,台湾、内地、新加坡都没有艺术节,香港艺术节的出现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平台。“很多表演团体之前只会到日本演出,现在就突然多了一个演出的城市。”

  在他看来,香港艺术节对华人艺术家而言意义非凡。在前几届的香港艺术节节目单中,可以看到钢琴家傅聪、华人歌唱家斯义桂的身影。“那些国际有名的华人音乐家都很爱香港,之前他们都是为外国人演出,来到香港可以为同胞演出。”

  内地改革开放则是香港艺术节发展的另一个转折点。彼时,颇具规模的香港艺术节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窗口。1981年,中国歌剧舞剧院来到第9届香港艺术节,为香港观众带来《宝莲灯》。周光蓁回忆道,“我与当时的老团长认识,他一直记得当时带着团队来香港的这场演出,非常震撼。这也是改革开放之后代表国家水平的演出,意义十分重大。”

  平衡传统与创新

  疫情的三年,为香港艺术节按下了暂停键。正因为见证了香港艺术节的成长,周光蓁对明年的艺术节满怀期待。“艺术节的特点是短时间内推出很密集的演出。经过这两年多的疫情,观众可能会习惯在网上看东西,他们是否还愿意花钱戴着口罩去看节目成为一个谜,所以我很期待这个结果是怎样。”

  如今的香港艺术节与50年前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尽管香港艺术节已经成为颇具规模的品牌,但挑战始终存在。“现在艺术节已经不是香港独有了,北京、上海、澳门、新加坡都有,当邻近城市的艺术节都可以吸引观众前往,大家比拼的就是节目的策划和艺团的规格了。”

  周光蓁认为,如何包装节目是香港艺术节需要面对的核心挑战。尤其随着艺团的逐渐发展,当他们已有足够的实力邀请大牌艺术家跨界合作时,艺术节能为香港观众提供怎样的创新作品?“艺术节需要一些冒险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如何将传统与创新进行平衡。香港艺术节需要走出一条新的路。”

  在艺术节发展的50年间,本地艺团也有足够的时间成长。“这是一个矛盾。当初的艺术节是培养本地艺团和艺术家的土壤,而如今可能成为争夺观众、场地资源的竞争对手。当香港的艺术家有能力构建自己的平台时,当其他大湾区城市的表演场地有足够的规模时,香港艺术节的竞争力能否延续‘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地位。”

  阎惠昌:冀双向交流

  “我在陕西生活24年,在香港生活25年,香港是我的第二故乡。”作为享誉国内外乐坛的中乐指挥家,阎惠昌自1997年加入香港中乐团后,带领着香港中乐团将中乐艺术的悠扬婉转带到世界各地。

  “我们参加过很多场演出,有些是艺术节的邀请,有些是乐团自己的巡回演出。让我很开心的是,这些音乐厅级的演出基本上都能被当地主流看到。也许是因为香港艺术节的品牌,让世界范围的爱乐人士能够了解香港中乐团。”

  以乐曲传递中国文化

  在第51届香港艺术节的节目单上,依旧可以看到香港中乐团的身影,以《紫钗记》为灵感的粤剧音乐会《火星上的虎度门》将融合粤剧、艺术科技,引领观众回味百多年粤乐文化。而作为香港本地艺团,香港中乐团与香港艺术节之间合作紧密,曾合作表演《刘邦.项羽.兵马俑》(2018年)、《九千年的邂逅》(2019年)。

  “我们和香港艺术节差不多每年都会有合作。自2007年起合作的‘乐旅中国’,通过作曲家的曲子来传达中国的风土人情,基本上每年都是一票难求,成为香港艺术节的品牌节目之一。”在阎惠昌看来,香港艺术节为本地艺团提供了演出的平台和宣传推广的机会,让全世界的观众能够通过艺术节在比较集中的时间内观看节目。

  作为世界级乐团,香港中乐团也与世界多个艺术节进行合作,被问及与不同地区艺术节合作的感受,阎惠昌表示,“香港艺术节所涵盖的艺术领域非常广,有音乐、舞蹈、戏剧,非常全面,但艺术焦点也会相对分散。而中乐团曾参与过荷兰的艺术节,以传统和现代进行对比更有特点。”

  令他记忆深刻的一场演出是香港中乐团于2005年受邀参加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举行的中国文化节。“他们的艺术总监希望香港中乐团可以把鼓乐节搬到美国,所以那一年我们带了很多面鼓,和美国的市民一起打鼓,最后还将这些鼓赠送给了当地的观众。”于是,便成就了香港中乐团团员和200多名美国民众一起,台上台下250面鼓同时擂响的场面。

  交流与演出并重

  香港中乐团的表演足迹遍及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当香港中乐团受邀作为“客队”在外地进行演出时,往往停留时间并不长。“今天到,明天演完,后天离开”是常见现象。阎惠昌希望艺术节可以在资源充沛的情况下,将一场演出演变成一种文化交流。“我有很精彩的演出,但同时也有很深入的社区交流,甚至于加上一些学术的研讨,这些可以让文化交流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所以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哪怕我留下办一场交流会也是很有意义的事。”

  如今的香港中乐团不仅是香港的艺团,更是推广中乐文化的一个品牌。阎惠昌也接受过一些意想不到的邀约。“有一次接到了香港管弦乐团的电话,原来他们邀请的比利时指挥家会多留港几天,点名希望拜访香港中乐团。虽然我们并不认识,但我觉得很有意思,便安排了一场会面。这也说明香港中乐团是世界闻名的,我们的市场推广很成功,让一些西方的作曲家关注到了香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