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艺术赏析 > 正文

庐剧与时俱进 新编《秦雪梅》火热

2023-03-17 13:37:56大公网 作者:张玲杰、王蓉、袁芳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刚刚过去的2月,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天鹅湖畔的合肥大剧院迎来一场众人期盼已久的大戏。2月8日傍晚时分,剧院门口人流络绎不绝。他们直奔歌剧厅,就是为了早点进场一睹这场庐剧青春版的《秦雪梅》。如今,一个多月过去了,这部剧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因看点多多,各网络平台上戏迷留言不断,引人关注。

  除了传统戏迷外,看戏观众以“80后”为主,也有“90后”“00后”的身影。他们可能不知道,他们看到的《秦雪梅》是经过精心“瘦身”的。作为省市两级重点文化资金申报项目,该剧浸润了编剧、导演和演员几个月以来的匠心一片,酝酿之日起就自带话题度。

庐剧青春版《秦雪梅》中“秦雪梅”的扮演者牛静正在整理头饰。受访者供图。

  庐剧《秦雪梅》是一部传统大戏,戏本改编自明传奇《三元记》,大概情节是:明朝成化年间,秀才商琳与大家闺秀秦雪梅经由父母订婚,后商琳家中发生变故,到秦府借读。一日,秦雪梅在书馆观看商琳书画,商琳从外面归来,两人发生了“冲突”,商琳回家后等不到秦雪梅,只等来秦府丫鬟爱玉,得知真相后郁郁病重而亡。秦雪梅闻讯后前去吊丧,后留在商家抚养商琳遗孤、爱玉之子商辂,织布教子,最终商辂学业有成,连中三元,光耀门楣……

  庐剧在安徽因地域不同,形成了东、中、西三路。西路以安徽六安为中心,东路以安徽芜湖为中心,中路以安徽合肥、巢湖为中心,风格略异。老合肥人常说,用合肥话讲,相比黄梅戏比较优雅的唱腔,庐剧的唱腔听起来比较“拐”,就像一盘咸鸭骨头,也许看着不好看,但只要你吃上一口,就会觉得香味四溢,而且越嚼越香。《秦雪梅》并不是合肥地方戏种中路庐剧的独有剧目,豫剧、越剧、秦腔里都有,由于故事深入人心,曾在全国不少舞台亮相,影响了几代人。但庐剧《秦雪梅》可谓是各类唱腔的集大成者,因声腔丰富复杂,被公认为是中路庐剧的看家戏。其中,“观画”一段更是家喻户晓,庐剧界历来有“唱好观画,走遍天下”的说法,可见其分量之重。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庐剧《秦雪梅》在皖中一带农村常演不衰,能一连演七八个晚上。农闲间隙农民搬个小板凳来听戏,就是生活中的文化盛事了。唱的人一展“九曲十八腔”,余音绕梁;听的人如醉如痴,久久回味。

  旧时戏里有关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妖魔鬼怪的内容较多,而旧本《秦雪梅》里面也有不少封建迷信、鬼神和情色内容,到1962年著名庐剧艺术家丁玉兰和她的搭档孙邦栋复排这部戏时,就开始给《秦雪梅》“瘦身”。在保留经典唱腔的前提下,对其内容和思想进行修改,将全剧压缩成上下两集,总共演6个小时。丁玉兰回忆说,当年《秦雪梅》在合肥市江淮大戏院连续上演三个月,场场爆满,没有座位的就买站票,连过道都站满了人。之后也陆续有人改编上演这出戏,最短的也需要4个多小时才能唱完。在越来越快的现代生活节奏下,这显然还是长了。随着各类新兴媒体兴起,整个戏剧市场受到冲击,多重因素作用下,庐剧《秦雪梅》有20多年没有出现在舞台上了。近些年来,国内传统文化迎来复兴,越来越多的老戏、新戏轮番上演,戏迷要求对庐剧经典剧目《秦雪梅》进行复排的呼声日高。

秦雪梅的第一代扮演者丁玉兰(右一)。合肥市庐剧院供图。

  网络上有种说法,叫“老戏有毒”,是说老戏特别耐看耐听。历经20年的等候,观众对《秦雪梅》的期待,已达到顶点。戏迷们想看,演员们想演。2022年 11月,在省市文旅和非遗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合肥演艺集团、合肥市庐剧院正式复排该剧。如何通过复排还原观众记忆中原汁原味的庐剧腔调,让庐剧回归地方戏曲舞台艺术原本,并让更多年轻观众喜欢庐剧,是“90后”导演陈胜超“接棒”拿到剧本之前就在思考的问题。如何去粗取精,强固精华,使剧情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一切从精心修改打磨剧本开始。“由于新的灵感不断涌现,我们基本是一边改剧本,一边排练。”陈胜超说,最终首演的庐剧青春版《秦雪梅》和20多年前的《秦雪梅》相比,“瘦”了很多,时长只有2个小时10分钟。

  在改编剧本之前,身为总导演的陈胜超第一时间想到去登门请教丁玉兰老师。对于复排《秦雪梅》,丁玉兰有自己的看法,她鼓励陈胜超大胆改造,并再三叮嘱他:“一些经典的唱段、唱腔,如‘观画’‘哭灵’‘十拜上’等,是这部传统大戏的灵魂,一定要保留!”

  对此,陈胜超都一一记在心里。“说是复排,其实是老戏新排。”从老版本到新版本,从当代观众的角度出发,剔除多余的枝蔓,提高整体节奏,如删除了商父商母、秦母等人物。压缩场次,把原本多场的戏保留精髓重新组合到一场戏,如第四场《拜堂》中出现的“十拜上”经典唱段,重排场次后,被赋予更多内涵。仅这个修改过程,陈胜超就跟另一个自己“谈判”了三天。

  “从庐剧声腔的特点出发,选择人物情感逻辑中的喜与悲,有目的地去推动情节发展,发挥庐剧声腔中‘主调’的优势,让观众既能欣赏到他们期待的寒腔、端公、二凉、三七等庐剧‘主调’,又不会因为大量的主调出现而产生听觉疲劳。”陈胜超说。

  “只有年轻人接受,才能更好地将庐剧传承下去。”据合肥市庐剧院院长段婷婷介绍,已有四代戏剧演员演过《秦雪梅》,这次青春版秦雪梅的扮演者牛静是一位“90后”庐剧新秀,剧中其他演员也多由“90后”“00后”担纲,表演可圈可点。“从秦雪梅的第一代扮演者丁玉兰,第二代扮演者凌艳慧,第三代扮演者段婷婷、郁柳、谢杨玲,到第四代扮演者牛静,不仅使这部庐剧经典大戏代代传唱,而且每一位在舞台上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魅力,观众自然会耳目一新。”

导演陈胜超(中)排练时照片。戴璐摄

  演出之前,《秦雪梅》的票早早售罄,还有很多人因为买不到票而无法到场观看演出。首演当晚,歌剧厅上下三层看台座无虚席。这在前几年并不多见。

  舞台上,演员水袖长舞姿态优美,优美唱腔高亢婉转,尽显庐剧风采。乐器团的现场配合,使得表演韵律轻快,有张有弛,令观众如痴如醉。原来,在“瘦身”的同时,剧组还按需给《秦雪梅》“补充营养”。该剧在音乐、配器、舞美、服装、道具方面进行全方位提升,从追求舞台效果、烘托舞台气氛的角度出发,大量使用戏曲古典形体中的造型来丰富舞台,使得该剧不仅有传统戏曲特性,也有创新的点睛之笔,提高了观赏性,以抓住观众的眼球。

  “没想到庐剧还可以这么美!”这是现场观众说得最多的一句评价。“你点戏,我来排。” 除了美感,导演还充分考虑观众的观剧体验、感情波动。在“十拜上”片段,导演灵活借用现代电影中的“蒙太奇”表现手法,安排男女主角“跨时空”同台出现,满足观众渴望两人能够相见的心理期待,令人大呼过瘾。

  观众在看戏,而陈胜超在看观众。那晚他一直坐在剧场最后一排,时刻观察观众的反应。被誉为“庐剧王子”的他,把这部戏看得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重。当初,他舍弃留在北京发展的机会,毅然回到合肥,一心只想着传承家乡的庐剧文化,为此累并快乐着。当陈胜超发现没有一个观众提前退场,现场反响热烈,那一刻,他绷不住了,泪水几乎夺眶而出。几个月的辛苦付出,值了!

  庐剧作为江淮一带的主要戏曲剧种,有300多年的历史,2006年6月入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俗话说,乡音难改,乡情难忘。最传统的妆扮,唱的却是老腔新调。为了留住庐剧之魂,青春版《秦雪梅》尊重传统,继承发扬传统戏曲特性,坚持要求演员用合肥方言来唱《秦雪梅》,力争还原观众记忆中原汁原味的庐剧腔调。同时,它在创作手法上又有许多突破,去掉过多的“土里土气”成分,增加“文里文气”元素,营造从美到悲、再从悲到美的自然过渡。所以,这部戏既是青春版,其实也是传承版。

庐剧演员与观众合影,让观众体验沉浸式互动。受访者供图。

  如今,庐剧还拥有了一批批年轻的创作者、坚守者。

  “这部戏对我们庐剧演员来说意义非凡,从20世纪40年代起,由丁玉兰老师主演,到我们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演员,这次非常荣幸能够参与青春版庐剧《秦雪梅》的创排与演出,也希望大家能喜欢。”剧中秦雪梅饰演者牛静早在开演几天前,就已在某社交平台发布了本场演出的相关预告图文,获得了不少戏迷的转发点赞。这次“秦雪梅”演出视频实现了全网多平台直播和分发,有超过300万人通过各种方式观看。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庐剧,给人的刻板印象就是哭腔,但当你真正接触庐剧时,你会发现有些唱腔还是挺好听的。我们这一批进庐剧院的30多个人,也算是新鲜血液了,一定要把庐剧继续传承下去。”今年20岁的唐锦涛在剧中饰演商琳之子商辂。嗓音清亮、扮相俊朗的他,展现了扎实的演唱功底,塑造了鲜活的舞台形象。

  通过一部剧,了解一座城,感受一方水土。随着合肥文化建设的加强,传播和繁荣合肥文化艺术成就,全面提升合肥文化艺术品牌,不仅是繁荣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满足文化艺术交流的需要。相信更多的“秦雪梅们”会在传承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远。

  截至发稿时,最新消息传来,庐剧青春版《秦雪梅》将在升级打磨后于省内巡演,并迈上长三角更大区域的戏剧舞台,进一步展现其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