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汲宝斋 > 正文

名砚名人 故事吸引

2018-08-01 03:16:21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苏轼东井砚,之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人宝重砚台,首推其实用价值,苏轼曾说:“砚之美,止於滑而发墨,其他皆馀事也。”若有良石,再辅以雕琢,使两相得宜,自为佳砚。倘又经名士之手,携岁月之霜,证过往之实,可谓砚中耆宿,引人入胜,颇值一观。

  唐太宗澄泥砚,仿王羲之款式

  此砚为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使用的一方砚台。呈“风”字形,两边直缘向下微外撇,四边起框以受墨,上端稍凹以贮墨。背面出三足,中间阴刻行书“唐天策府製”,现藏於故宫博物院。

  “天策”本为星宿名。唐武德四年(六二一年),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和窦建德,唐太祖李渊因秦王立下不世之功,古今名号不足以称,特封其为“天策上将军”秦王,并准其开建府署,就是“天策府”。至武德九年(六二六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逼迫父亲立其为皇太子,天策府的名号也不用了。此砚是他在天策府时代的用品,为天策府设坊自製或具样委讬外间定製,具有特殊历史意义。

  李世民从小就是王羲之的“粉丝”,写字学王书,研墨的砚台也要模仿王羲之的。《砚谱》记载王羲之曾使用赤色“风”字砚一枚,考文献记载,“风”字式砚台,传自古远之时,瘦削似斧,易於携取,其材质取於艮(八卦之一,山),象形取於巽(“八卦之一,风),樸素端正,颇有古韵,为书圣王羲之所喜。唐太宗论书又最喜王羲之,亲为《晋书.王羲之传》,天策府当时人才济济,十八学士各擅专长,喜书擅书以书传名者,更有虞世南之类的大书法家。治砚以传,其形制铭文必经推敲,以唐太宗对王羲之的推崇,仿製王羲之风字砚也在情理之中。而风字式至清乾隆年间,《西清砚谱》载其式已罕见。

  澄泥是砚台材质,澄泥砚的製作始於晋唐时期,兴盛於宋朝,隶属陶砚,在唐宋间被评为砚台第一。唐代澄泥多取自河南虢州的黄河泥和山西绛州汾州泥,其中又以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为上。其製作方法是,以过滤的细泥为原料,上乘细泥往往置双层绢袋於河中,待其因水势自然沉澱後,取出,放置一年以上去其燥性,後掺进黄丹团,像揉麵团一样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形,用物击打,使其坚韧,再以竹刀雕琢成砚的形状,待其微微阴乾後,继续用利刀雕刻修整,日晒後,上窰烧製,最後以黑腊和米醋相参蒸多次。工序繁琐,最终得砚坚如铁石,温润如玉,唐宋皆为贡品。澄泥砚以“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豆砂绿、檀香紫、为上乘颜色,尤以朱砂红、鳝鱼黄最为名贵。”

  此砚形体巨大,其色紫中泛黄,质地细腻,坚硬如石。乾隆时期编订的《钦定西清砚谱》中,还收录有两款唐代精品澄泥砚,分别是唐澄泥六螭石渠砚和唐八棱澄泥砚,其中唐澄泥六螭石渠砚实物现存放於台北故宫博物院。此二砚可窥唐代澄泥砚之一斑。

  苏轼藏五砚台,喜作砚铭

  苏轼(一○三七至一一○一年)曾说“平生字画为业,砚为田”,他对砚的喜爱溢满整部文集,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中器物撰铭高手,先後撰器物铭八十二首。据统计苏轼撰砚铭二十八首,其中为好友命名人名砚十八方、以石品命名砚十方;书跋砚十七方,其中人名砚十方、石品砚七方。

  苏轼文集中有一则记录唐代许敬宗砚台的文字,颇能看出苏轼对砚台的态度。时人杜叔元(字君懿,北宋开封人。与梅尧臣同时,善书,学李建中法。)藏有一方古砚,工与石俱美,相传是唐代许敬宗所用砚台,初时,苏轼不信。後有一杭州人在浙江江中网得一铜匣,与古砚相宜,有容砚两足处,分毫不差,匣上有“铸成许敬宗”字,始信。杜叔元生前曾对子嗣说,百年後,以这方唐砚为润笔求题墓誌。去世後,其子携此砚求誌於苏轼,为苏轼所辞。後又拿此砚求誌於苏轼好友孙觉(字莘老,江苏高邮人,北宋文学家、词人、进士。苏轼、王安石、苏颂、曾巩之好友;黄庭坚之岳父;秦观、陆佃之老师)得文。孙觉示苏轼砚台,并言如许敬宗还在,正适合把他剁了餵狗,留他的砚台何用,欲毁之。苏轼惜此砚之不幸,被许敬宗所辱没,以致几百年都未能磨灭污垢,非砚台之罪。於是从孙觉处求得,为它清洗罪名,弃铜匣不蓄。以此故事,可观苏轼之德,并对砚之喜爱。

  苏轼与砚结缘,据其《天石砚铭》记载,始於十二岁。他跟群伴在宅前空地嬉戏,凿地得一块异石,浅绿色,像鱼肚一样温润,通体有银星样纹,扣之有金石声,试以为砚,发墨良好。其父苏洵帮他命名为天砚,认为是“文字之祥”。果然苏轼此後一生,仕途蹭蹬,多以砚墨纸笔为适。

  《西清砚谱》载苏轼砚台五方,分别是:石渠砚、东井砚、从星砚、龙珠砚、结绳砚。由宋至清,近六百年间,苏轼砚台被宝重之态可见。

  “从星砚”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太史式,棕黑端石,砚池呈一字,池正下方有一眼柱,晕黄似明月,柱周浅浮雕流云环绕,墨堂尾端无栏,两侧壁高。砚背呈抄手样,斜下,斜面高下错落六十馀眼柱,彷彿众星在天,与砚面明月呼应,匠心别具。右侧壁有阴刻行书铭:“月之从星,时则风雨。汪洋翰墨,将此是似。黑云浮空,漫不见天。风起云移,星月凛然。”署苏轼并钤印。砚首侧壁阴刻隶书清高宗御製铭文:“天池一月印,空宇众星攒;爝火宁和比,陶泓永得完。依然北朝宋,真出老坑端;清伴文房暇,摛辞惬染翰。”并钤印。

  “月之从星,时则风雨。”出自《尚书》,翰墨类此,苏轼为文,出入儒莊,参以佛道,说理最透,天纵英才又加之独特的人生际遇,成就了一代文豪,苏轼曾言“我生无田食破砚”,道出了他对砚台及文字深深的眷恋。

  此外,苏轼还亲自参与选石,製砚,铭砚,如其石渠砚、东井砚、龙珠砚,皆匠心独运,构思奇巧、清丽秀雅。

  苏轼东井砚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东井”为星宿名,亦称井宿。砚呈凤池式,椭圆形,色紫中泛赤,是宋坑水岩石,受墨处凸起活眼一,池首镌楷书“东井”二字,周围有阴刻星云环绕,砚周斑驳,古意穆然。砚背上方,刻行书“轼”字,右侧凸起一活眼,其左有“墨林生”三字方印,下为凤足二。下方侧壁刻乾隆楷书题铭一首:“井者,清也、可用汲,慎王明也。井者,养也,老安少怀,圣言仰也,如子瞻者,虽不能行其志於时,东井铭砚,足睾思也,吾恐明於古而昧於今,将为人所嗤也。”款题:“乾隆戊戌御铭”,钤印二:“古香”、“大璞”。

  墨林生,是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的名号,其藏书楼“天籁阁”,曾盛极一时,此砚即藏於此。该砚入藏後,项元汴曾摹仿此砚製作东井砚,《西清砚谱》收有一方明项元汴东井砚,端石为之,形制相仿,规格比苏轼东井砚略小,受墨处亦有一活眼,被誉为“小品中之精者”。

  入清後,苏轼东井砚被程晋芳(一七一八至一七八四)父子叠相收藏。乾隆帝在一七六二年南巡时,程晋芳献赋,作《江汉朝宗赋》四章,召试第一,赐中书舍人。一七六八年乾隆命内廷侍臣于敏中、梁国治等人甄别优劣,作成图谱,厘为二十四卷,成《西清砚谱》。东井砚当在这段时间被进献於乾隆帝,藏於内府,直至一九四九年运至台湾。

  此外,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一方“百一砚”,北宋年间端石所製,因砚底有一百零一颗天然形成的石眼而得名,许多著作把它归名苏轼,其实非然。此砚色正紫,据考证石係北宋年间端溪老坑所出,石眼为端砚最名贵的天然纹饰鸲鹆眼。製砚之匠人,初亦不知此砚料背後有如此众多的石眼,在製作过程中,据逐渐显露之石眼,因才布局,使石眼高低错落、疏密相间、异彩纷呈。砚呈长方抄手形,上俯下昂,砚面隆起而中间微凹,间有翠色斑点隐然其间,墨池深广。右上方镌刻篆书“陆氏家藏”四字,不著名款,无从考证。右侧镌清乾隆楷书七律诗一首,诗後钤“古香”、“太朴”两印。此砚曾藏於乾隆内府,很得皇帝珍爱,将其置於圆明园中,权做润笔之用。《西清砚谱》亦载有此砚,未言与苏轼相关。

  清亡後,这方古砚流落民间。辗转至一九三一年,苏轼第三十一世侄孙苏宗仁於琉璃厂古玩店发现此砚。其时右侧乾隆御诗已被磨灭,显得略薄於左侧,後多方查阅古籍,证此砚确为清内府所藏百一砚。遂不惜重金收藏,并将书斋名更为百一砚斋。一九六六年,苏氏收藏,被悉数抄走,此砚为康生所据,并於砚上雕刻其名。一九八三年,苏宗仁上书党报,期望国家协助查找抄没家藏及此砚,终於一九八四年,重返苏宅。苏宗仁得偿夙愿,於去世前嘱子孙将其捐献国家。此砚与苏轼後人之渊源,被辗转误认於苏轼名下,亦足见苏轼之影响。

  康熙暖砚,见证御门听政

  暖砚,是为防止墨水冻结,在砚石下方加了炭火装置的一种特製砚台。最早可上溯到唐代,明高濂《燕閒清赏笺》载唐明皇七宝砚炉一枚。一九八二年甘肃灵台县百里镇曾出土一枚北宋暖砚。

  清代皇帝一年四季在乾清门“御门听政”,康熙、雍正、乾隆等朝几乎天天举行。天刚黎明,皇帝便驾临乾清门下办公,六部九卿则侍立门前丹陛下,先由吏部尚书奏事,其馀各部逐日轮流为第二名奏事单位,皇帝当场作出指示。数九寒天,北京滴水成冰,皇帝御案上的砚台很容易结冰,於是就採用“暖砚”。故宫这方松花江石夔纹暖砚,就是当年康熙帝御门听政使用的。砚面平滑,上方雕荷叶形墨池,荷叶右侧有一圆孔通砚堂以作贮水之用。砚台四侧作夔纹,两两相对,砚底出四兽面纹方足。砚下置铜胎掐丝珐瑯碳匣,匣体上部环嵌镂空夔纹,下部四面为蓝底珐瑯釉饰双龙捧寿纹,亦两相对应,一为蓝龙金桃,一为金龙红桃。匣底有篆文“康熙年製”印款。砚体雕刻精緻,碳盒华丽端莊。

  松花江石,据《西清砚谱》记载出自混同江边砥石山,石呈绿色,光润细腻,明以前未有取材作砚台者,因其为清朝发祥地,康熙帝取此石做砚,以供皇家专用,他人不得开採。

  雍正皇帝以勤政著名,暖砚不可或缺,而且直接参与指点暖砚形制。据造办处档案记载,从雍正元年至十三年(一七二三至一七三五年)均有暖砚製作的记载。雍正十年(一七三二年)有上谕提到:“看前做过的暖砚,其形俱高,因火在底下,不得不如此做高。何必将火做在砚底?砚旁另做一炉,炉下安足,上安铜丝罩,使火气透入砚底。砚既然可热,炉亦可以烧香。”

  乾隆皇帝不仅参与砚的设计,还喜欢鉴古收藏,其藏砚甚多,其中大部分镌刻有御题砚铭。乾隆皇帝御製砚诗、砚文作品多达三百首,或引经据典,或详加考证,并命造办处将诗文镌刻於砚上,其中精选二百四十件著录於《钦定西清砚谱》。如今此书所著录砚仍有大量传世,珍藏於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台北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方以热水供暖的壁水暖砚,砚底镌乾隆戊戌年(一七七八年)御製诗及印。

  (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部文博馆员)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