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汲宝斋 > 正文

中国古陶瓷釉上五彩工艺

2018-12-26 03:17:14大公报 作者:彭晓云 文、图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五彩鱼藻纹盖罐,明代,现藏於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彩瓷自古以来秀丽旖旎,品类琳琅,其中釉上彩绘工艺进一步融合了平面绘画艺术与立体的陶瓷造型艺术,丰富了元代以来瓷器以青花、釉裏红此类单色彩绘工艺主导的局面,至明清极盛。而若细分,釉上五彩则上承宋金红绿彩,下启雍正、乾隆粉彩,形成了自己独立而成熟的艺术风格,在陶瓷釉上彩绘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於陶瓷而言,所谓“釉上五彩”工艺,需具备如下几个特征:首先,经二次烧成。即先将器物成型、施釉,置於高温窰内经1200℃以上的温度烧结成瓷后,再在器表绘画釉上彩料,随即放入低温炉,经700-800℃左右的温度二次烧成方可,前后需分别经历高、低温烧造各一次;其次,“五彩”只是说明色彩之多,并不局限於五种颜色,正如“三彩”并非囿於三色;再次,该名称一般特指明清两代的一类具有玻璃质感釉上彩绘画的特殊瓷器品种,具有平涂着色的装饰效果,色彩明艳。

  缤纷釉上 源於宋金

  论及釉上五彩瓷,可溯源至北宋末至金元时期河北邯郸磁州窰所创烧的“红绿彩瓷”。顾名思义,此类陶瓷品种,以红、绿二色为主,黄色为辅,饰於白色器表,有时加饰釉下黑彩,构成了当时北方瓷业中最为绚丽夺目的一种品类。除磁州窰外,北方的河南禹县扒村窰、山西长治八义窰、山东淄博窰等也普遍生产红绿彩瓷器,一时盛极。

  从成型工艺上看,红绿彩大致可分为日用器皿和俑塑类。日用器皿多为碗、盘、杯、碟、罐等小型圆器,皆为轮製成型。具体做法为:在高速旋转的辘轳车上,将瓷泥置於正中心,手工拉製成不同器型,待坯体晾乾,再修正底足和口、壁等细部。而俑塑类的成型方式颇为不同,一般採用模具成型的方式:先以瓷土或陶土做成模範(多分为前后两块互相对扣),经低温烧结后,方成模具。做俑时,以泥片压於模具内壁,再双模压合,待泥坯稍乾后,便可脱去外模,得到素坯瓷俑。

  用於製作红绿彩的泥坯成型后,需在表面均匀施加一层遮盖力较强的白色化妆土,以掩盖胎土暗黄粗鬆、多有黑斑的本色。其原理类似於女性化妆时擦抹脂粉以修饰肤色之意。若是盘碗类日用器,一般少加黑彩,在使用化妆土后直接施加透明釉并入窰高温烧成瓷,若是俑类,则多半需用黑料进行面部开相、描绘鬓髮、勾勒衣纹领、袖、裙边等。这种黑彩需直接绘製於化妆土上,完成后施加透明釉再入窰高温烧成,因此,此黑彩属於釉下彩料,其主要成分是铁元素。经高温窰炉烧成瓷后的红绿彩已完成一半,接下来便需进行釉上彩绘工序。

  红绿彩的釉上颜色主要为红、绿、黄色。红彩实名“矾红”,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製料时需取青矾(硫酸亚铁)锻炼、漂洗,并加入铅粉作为低温助溶剂,研磨精细备用。在红绿彩绘画中,红彩的用量最大,常用於绘製器物边沿的弦纹装饰、主体纹饰的外轮廓线或枝叶、人物服饰髮饰等,是所有色彩中的主色调。其次,绿彩和黄彩多用於装饰、点缀,常用於绘製植物枝叶,服装边饰花纹、头饰,鞋履等细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与红彩相得益彰。其中釉上绿彩以铜元素为主要发色剂,黄彩以铁元素为主要发色剂,属於低温颜色釉範畴,烧成后皆呈凸起的较厚玻璃质感釉层,与矾红薄艳而失透的质地交相辉映。

  若分档次,早期红绿彩瓷只为北方民窰的一类粗放型产品,多为随葬品或日用把玩器,实不算名贵。但正是这个看似粗樸的小众瓷类,却开启了我国陶瓷史上使用二次烧成技法生产釉上彩瓷的新时代,从彩料配比和生产、烧製工艺方面为明清釉上彩瓷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範式。

  典雅成化 鬥彩初成

  明初,御窰厂的成立标志着以官窰瓷器生产为中心的陶瓷产业进入了更加严格和规範的时代。皇家的控制,使得明代早期官窰瓷器名品倍出,以成化鬥彩为代表的明初釉上彩绘瓷艺术进入了新纪元。

  “鬥彩”始於宣德、荣於成化,是基於青花和釉上彩两种陶瓷绘画工艺的发展成熟而生。釉下青花色泽沉稳含蓄,釉上彩绘鲜艳明快,两者互相衬托,形成争奇鬥艳、繁华丰富的艺术效果,故曰“鬥彩”,具有固定的生产工艺特征。製作时,必先在成型后的泥坯上以青花料绘製出所有图案、纹饰的外轮廓线(局部兼以青花填色),施透明釉高温烧成瓷后,在青花勾勒的轮廓线内均匀填加各色釉上彩料,待料乾后再入窰低温二次烧成,因此亦称“填彩”。在这类瓷绘工艺中,青花作为绘画主色,主导着画面整体构图和形式,而釉上彩绘只是作为辅助加彩,在图案布局内设色,起到点缀、装饰的作用。

  清人谷应泰撰《博物要览》曰:“成窰上品,无过五彩葡萄瓷口扁肚靶杯,式较宣杯妙甚,次若草虫可口子母鸡劝杯,人物莲子酒盏,……五彩齐筯小碟、香合,各制小罐,皆精妙可人,……成窰五色用色浅淡,颇有画意。”一定程度上阐释了当时名士藏家们对该类瓷品趋之若鹜的审美诉求。

  所谓“浅淡”,体现在成化鬥彩的青花选料中,一方面由於其採用国产平等青料作为青花发色剂,色泽不如永宣青花所採用的“苏麻离青”进口料呈色那麼浓艳深郁,而是显现出一种青透稀薄的淡蓝色;另一方面,因其青花料中含铁量较少,烧成后未有明显铁鏽斑晶体析出,因此设色处尤显润泽无瑕。在釉上彩料的选用方面,成化鬥彩延续了宋金红绿彩釉上色料的基本配方,主要有红、绿、黄、紫色(其中紫色为明朝新製),只是研磨、冶炼过程更加精细,釉层更加薄透均匀。绘製时,彩料以清水调和均匀,薄涂於釉面上,再次焙烧。釉上彩罩於青花线条之处,可清晰地透过彩料看见釉下青花线条,赋予了器物一种虚实相生的层次感,颇为灵动可爱。

  成化鬥彩瓷器多为小件器物,与清幽柔和的装饰风格相得益彰,其中名品有高士杯、葡萄杯、天字罐等。纹饰有高士图、花鸟、五供养、云龙、八吉祥、婴戏、团花、瓜果、子母鸡等,以及周茂叔爱莲、陶渊明爱菊、伯牙携琴访友等历史人物故事题材。其中又以绘有子母鸡纹样的鸡缸杯为最贵。成书於明崇祯八年的《帝京景物略》卷四“西城内.城隍庙市”条,载:“……成杯,茶贵於酒,採贵於青。其最者,鬥鸡可口,谓之鸡缸。神庙、光宗,尚前窰器,成杯一双,值十万钱矣……”可见明末之时,好古名士便对成窰瓷杯趋之若鹜、讚誉至极,体现在收藏价值上,以一对鸡缸杯“十万钱”而计,可见一斑。

  浓艳嘉万 五彩始行

  历数朝发展,至明代嘉靖、万曆时期,五彩瓷艺术逐渐脱离了以青花勾线填彩的限制,变得愈发独立。虽仍有大量产品与釉下青花搭配设色,但此时青花多半仅作为釉上蓝彩缺失的替代品,作为独立色块,用於局部绘画。正如《南窰笔记》所录:“青花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成全体。”体现在器物上,见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青花鱼藻纹盖罐,以釉下青花描绘盖沿弦纹、罐肩部变形莲纹的部分莲瓣、腹部水藻纹,以及近足处边饰,腹部主体纹饰以釉上黑彩和红彩勾线,图案内施加红彩、黄彩和绿彩。同时,另有部分釉上五彩瓷器不饰青花,成为完全独立的釉上彩绘瓷品类,自成体系。

  从釉上彩瓷的发展角度看,以嘉万时期为代表的明末五彩瓷色彩更加丰富、浓艳,纹饰、品类琳琅满目。《明神宗实录》所载万曆十年,工料都给事中在进呈的烧造瓷器的奏章中提到:“龙凤花草各肖形容,五彩玲珑务极华丽。”这一阶段,五彩瓷以釉上红、黄、绿、紫色为基础色,有时附加少量黑彩及釉下青花,十分明快醒目。其中,矾红发色与明初稍有不同,较少出现透明薄润的效果,色彩更加浓烈厚重,遮盖力较强,尤其是嘉靖时期的红彩较有特色,被称为“枣皮红”,常单独与绿彩或黄彩搭配。如国家博物馆藏红地黄彩云龙纹罐,器物通体以红彩为地,以黑彩、褐彩勾线,黄彩涂绘龙身,红黄二色对比鲜明,甚是夺目。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釉上色料,除了矾红和黑彩在低温焙烧前仍呈现本色以外,其余具玻璃质感的彩料在二次烧成前皆为不透明糊状,并与烧成后的颜色完全不同,这需要工匠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巧,不仅要熟悉各种色彩的料性以及对烧成后效果的準确预判能力,还需掌握在小面积直立器壁表面均匀施加水料的技术。这种糊状水料一般为一次性施色,若涂太薄焙烧后容易色泽散失,涂太厚焙烧后则容易彩料冰裂剥落。

  在五彩的基础上,嘉万时期还流行在釉上进行金彩装饰。製作金彩,需先以本金研磨成极细的金粉,加入十分之一的矾红作为助溶剂,以牛胶调和,再以玛瑙石、细砂打磨,便可使表面呈现出璀璨的金色。以金彩装饰陶瓷,并非明代始创,早至唐代三彩俑上,便出现少量釉上金彩饰於局部,宋代时期有所发展,宋人周密所撰《辛酉杂识》载:“金花定器,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入窰,永不复脱。”考古资料也发现了一些在定窰酱釉瓷上施金彩或其他窰址的产品施金彩的实例,但大部分表面金彩都已剥落,然而当时工艺是否真如周密所说以大蒜汁调配,也未可知了。

  万曆之后,明朝国势渐衰,中央控制的官窰体系趋於瓦解,但资本主义萌芽与大航海时代所带来的世界性的贸易浪潮,仍给中国民窰瓷器带来巨大的发展契机。至崇祯时期,五彩瓷器虽风格更加草率,线条绵软无力,但釉上彩料色类更加丰富,如绿色已分为大绿和浅绿两种,在绘画海水、植物时穿插使用,深浅层次分明,丰富了画面的视觉效果,也为康熙五彩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盛世康熙 绚丽极致

  釉上五彩瓷於康熙时极盛,因器物造型雄浑敦厚、绘画用线刚劲挺力,区别於雍乾粉彩色泽柔和、线条细软的艺术风格,被后世称为“硬彩”。《饮流斋说瓷》记:“康熙硬彩、雍正软彩。硬彩者,谓彩色甚浓,釉傅其上,微微凸起也……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

  在工艺技术方面,康熙五彩瓷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发展。首先,成功研製出可取代釉下青花的釉上蓝彩料,并广泛使用。这种釉上蓝彩除了含有传统的钴元素作为蓝色发色剂以外,另加入少量铜,色泽青翠浓艳,效果丝毫不逊釉下青花。其次,在线条方面,康熙五彩因大量模仿、因袭安徽、浙江地区徽派木雕及版画艺术的缘故,绘画线条力求稳健遒劲,主要採用中锋用笔的铁线描、钉头鼠尾描、行云流水描,而这种线条浑圆立挺的效果实则得益於工艺上的进步:康熙之前,明末五彩仍以水调製彩料,尤其是主要用於勾线的红彩和黑彩,若以笔沾水料在光滑如镜的釉面绘画,往往行笔十分晦涩艰难,下料不畅,笔痕易稀薄短粗;而发展至康熙时期,调色工艺改进,矾红彩和黑彩以乳香油搓压调和,使其黏度增加、附着力增强,行笔时更加流畅顺滑,能够绘製出更绵长、多变的线条样式。不仅如此,以油调和的色料还可进行局部晕染或丝毛,初步实现如工笔画般浓淡有致的层次感。康熙五彩那些複杂有序的繁缛画面和丰富广泛的绘画题材,一定程度上都得益於这种先进的彩料调製工艺所带来的设色上的改进。

  此外,从釉上彩料的种类看,康熙五彩色彩极为丰富,在红、绿、黄、紫、赭、蓝、黑色等主色调的基础上,细分出许多色阶,如仅绿色可分为大绿、苦绿、浅绿、水绿,紫色可分古紫、浅紫色等。正如国画中的“墨分五色”,瓷器中的釉上彩也有浓淡深浅之分,尤其是一部分喜大面积施加蓝彩、绿彩的康熙五彩瓷器则神似一幅幅青绿山水,红彩和黄彩的点缀又给整个画面平添几分生机。

  康熙晚期,受西方金属珐瑯彩影响,发明出瓷胎绘珐瑯工艺。雍正时期,在此基础上又成功创烧出釉上粉彩,能够绘製出更精细複杂的画面,五彩瓷器的发展趋於缓慢,但它在釉上彩瓷中所起到的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和高超的艺术价值,为我们在瓷器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博馆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