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汲宝斋 > 正文

北京文物裏的蝶飞蝉鸣

2020-09-16 04:23:1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夏秋之交,百虫活动。扑蝴蝶、捉蜻蜓、黏知了、鬥蛐蛐……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比起充斥市场的电动玩具,这种“自然宠物”要有趣得多。北京浩瀚的文物世界中,哪些是与昆虫有关的?概括而言,计有蝉、蝴蝶、蜻蜓、蝈蝈、蝗和蚕等。\郭京宁 文、图

  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也就常在文物中出现。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将昆虫的题材用於装饰间,反映着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浓缩出“天人合一”的气象。

  昆虫样式的首饰其俗源自唐代。“江南蝶,斜日一双双。”大量出现在唐宋诗词绘画的同时,唐代文物中也出现了蝴蝶的形象。此后,蝴蝶一直作为主要的昆虫纹样,历久不衰。          

  千载“蝶恋花”

  《元明事类钞》引《北京岁华记》:“元旦人家儿女,剪乌金纸作蝴蝶戴之”。除了本身可以成为单独的图案外,蝶纹还作为辅助纹样,与花纹、人物纹等结合,在团花间起点缀作用,称为蝶戏花丛或蝶恋花,通常作为爱情的寓意。

  首饰常用蝶恋花作题材。明代墓葬出土的嵌宝石花蝶金纽扣,左右两侧对称一隻蝴蝶,上演了文物版的《两隻蝴蝶》。牠们背上镶嵌红宝石,翅膀上有小孔,一同飞向的不是玫瑰,而是中间的蓝宝石。红蓝黄相映,使纽扣集实用美观为一体。明定陵孝端皇后棺内的嵌珠宝花蝶金簪(图①),中间为蝶形,翼嵌珍珠,中心嵌蓝宝石,珍珠宝石色泽艳丽,华贵精美。

  到了清代,昆虫的种类更多。蝴蝶还是当仁不让的经典题材。很多明清瓷器採用蝶恋花一类图案。特别是随着明清时期瓷器製作工艺的进步,蝴蝶因各种釉色的配合变得五颜六色,更显出这些小精灵色彩绚烂的特点。

  康熙年间,有红木百宝嵌梅花笔筒(图②),以红木为底,在筒身上嵌以象牙、螺钿为梅花、蝴蝶等图案,嵌工一丝不苟,具有工笔花卉的立体效果。另一康熙年间的五彩花蝶笔筒(图③),直身,平底。外壁纹饰用青花绘山石、茸草、枝叶,再以红、黄、褐、绿彩绘出太阳、花卉、竹子等,一隻蝴蝶飞舞於花丛之间。色彩搭配艳丽、明快。再如白玉蝴蝶饰(图④),清晰浮雕出蝴蝶的目、鬚、腹,形象逼真,刀工精湛,并在翅膀上刻出了水滴纹。

  也是清代的白玉蝴蝶饰,金嵌玉蝴蝶头簪(图⑤),金叶为托,白玉为瓣,金丝作蕊,花头之上一隻展翅的蝴蝶翩然落下,组成了一幅“蝶恋花”的图景,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嚮往。蝴蝶採用了焊接、掐丝、锤鍱等多种工艺综合製成,十分精美。簪柄及金叶背面的“宝华楼”银楼戳记,是当时的“厂家Logo”。

  蝴蝶体型均衡对称,翅膀颜色绚烂,呈现统一的和谐之美,算是昆虫中的颜值担当,因此受到人们的喜欢。但牠能够成为自带流量的大IP,主要还是与人们赋予牠的文化含义有关:蝴蝶的“蝴”,谐音福,福迭,寓意福气重重叠迭连绵不尽;蝴蝶的“蝶”,谐音於耄耋的耋,自古耋与长寿紧密相连,寓意万寿无疆长命百岁;成双成对的蝴蝶,寓意甜蜜爱情和幸福婚姻;蝴蝶还代表着自由──君不闻莊公梦蝶乎?

  有蝶就有蜂。清代景德镇窰珊瑚珐瑯彩花鸟瓶,蜜蜂嗡嗡飞舞於花丛,虽然个子小不显眼,绘画却一丝不苟,蜂舞花香,春意盎然。

  蝉声清而亮

  “如蜩如螗,如沸如羹”。《诗经》中出现的多种别名和叫声的描述,反映出人们对於蝉和蝉鸣已有很深的了解。这蝉声自《诗经》之后绵延不绝、悠扬婉转,时时在人们心中响起。东汉曹植专门写了《蝉赋》,讚颂牠正直清高、与世无争。晋郭璞有《蝉赞》云:“虫之清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以表蝉有出污而不染,吸晨而洁淨的天性。在饮食及盥洗器上饰蝉纹,是取其居高食露,饮食清洁之意。

  蝉的寓意十分广泛,所以牠深深介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足常乐、得中高第、知人所不知、为人清正、静心、缠绵久长、名利双收等。於是乎,蝉受到古人的喜爱,成为他们随身佩戴的吉祥之物。

  北京房山西周时期的青铜盘,腹壁处饰了横向三角形蝉纹。圆眼,尖唇,腹部有节状条纹。到了汉代,蝉纹不仅用於器皿上的装饰,也出现在人们日常的佩戴饰物上。西汉墓中的白玉带鈎(图⑥),细腻光润,鈎背上阴刻蝉纹,有战国玉雕之遗风。北朝墓的金帽饰(图⑦),中心开光处镂雕蝉形纹,具有鲜明的北方遊牧民族的风格,堪称北朝金饰中的精品。

作者係北京市文物局研究员

  秋来鬥蛐蛐

  鬥蛐蛐是秋天一乐。《诗经》中,蟋蟀已经瞿瞿登场。唐代皇宫中盛行鬥蟋蟀(蛐蛐)之戏。明清两代,鬥蛐蛐在北京达到了顶峰。以前到了七、八月,这样的场景经常能看到:大人小孩聚集在草丛裏,忍着蚊虫肆虐,侧着耳朵,聚精会神地好像在寻找丢失的东西。无论是茅厕还是烂墙,一旦听到蛐蛐叫声,立刻像猫见了老鼠那样急促地扑上去!

  明代青花婴戏盖罐,腹部绘製了儿童鬥蟋蟀(图⑧)的场面。一个大一点的孩子手持长长的草捻,慢慢撩拨着罐中的蟋蟀。对面的男孩看过来,中间C位的孩子小心翼翼伏在桌上唯恐惊坏到战鬥。三人或站或坐或伏,正享受着遊戏的乐趣。

  同时,天牛也是人们熟知的一类昆虫。孩子们喜欢在牠的腿上绑一根细线,任其飞翔。

  炎夏捉蜻蜓

  昆虫中当然少不了蜻蜓。牠们是昆虫中的“战鬥机”。蜻蜓每逢夏天很常见,尤其是雷雨前满大街都是。北京人常把金黄色的蜻蜓叫老琉璃──像北京皇城特有的黄色琉璃瓦一样闪光发亮,故此得名吧;红的叫红辣椒;绿色黑色的叫老子儿,个大色靓,但数量少,飞得快会躲人特别贼。

  夏天捉蜻蜓玩是儿时的一大乐趣,武器五花八门:扫把、外衣、柳条……甚至直接空手入白刃!当然常规武器还是网。牠们十分机警,速度与急转弯都非常快,还能空中悬浮,能捉到牠又不损伤那对精巧的翅膀,就很不易。若把手指尖放在牠嘴边,牠会咬你,但不疼,痒痒的很好玩。

  在古代,蜻蜓一般寓意吉祥,象征清正、亭亭玉立。明定陵中的三彩瓷觚(图⑨),颈部绘有蜜蜂、蜻蜓等纹样。明代武清侯李伟墓葬中的金簪,“喜”字的下面饰小巧轻盈的蝴蝶、蜻蜓。

  乾隆皇子墓中出土的蜓螺荷叶形花插(图⑩),青玉质,以一片肥大的荷叶蜷曲成筒状,花瓣口下伏着一隻似在小憩的蜻蜓,充满了恬静的田园气息。

  夏听蝈蝈歌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意思是蝈蝈的子孙多又多,家族正兴旺啊。蝈蝈张开翅膀,群集低飞翔啊。2000多年前的《诗经》已经对螽斯(蝈蝈)的习性非常熟悉:多产、张翅、低飞。蝈蝈是昆虫中的“音乐家”。“蝈蝈叫,夏天到”,夏听蝈鸣,是为一乐。

  蝈蝈常被人们观赏饲养,因此牠的形象多出现在文玩和工艺品上。鬚长是其特征之一。清乾隆时期的粉彩鼻烟壶,上绘一隻长鬚的碧绿大蝈蝈正在“振振兮”。大概是刚吃饱,可以放飞自我了,其得意之情溢於言表(图11、12)。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