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有料历史 > 正文

我外公的抗美援朝记忆 一班广东仔北上报国

2020-10-28 04:23: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抗美援朝空军战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东有一班青年,他们意气风发,二十多人怀揣爱国理想北上求学,力求一展抱负报效国家。他们有的深耕学术,有的投笔从戎。他们稚嫩的肩膀,自愿承担起中国未来的重任。\艾 加

  打自记事起,我家就有一个儒雅风趣又平凡的老爷子,从未想过他经历过一个如此热情激荡的青春。随着我渐渐长大,他跟我说的多了,我猜那就是70年前中国学生经历的日常吧。他们满怀爱国之心,他们朝气蓬勃,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刻苦学习。我很感恩外公何智敏愿意与我分享他们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别样的青春风采。

  新中国建立前,广州、香港、澳门之间还没有严格的关卡,在广州培正中学上学的学生除了广州本地生,港澳学生也不少(曾经,培正中学是男校,女校有培道女中)。或许正是见证过海珠桥被炸毁的心痛以及愤慨,我家老爷子暗自定下了为国奋鬥的决心。后来拜访老爷子的好友李兆华爷爷,才知道我家这位低调的书生、人送外号“箭猪”的何智敏当年如此英勇活跃,他是学生们的“领头羊”。

  阿婆说:“你阿公中学毕业后,1949年北平尚未解放,他和四、五名同窗追求进步,北上求学都到了燕京大学。之后陆陆续续去了二十多人。你阿公他们到了没多久北京就解放了,他后来听朋友建议又考去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系,读了几个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社会广招抗美援朝军幹校学生,他就参军了被分配到长春,成为第五航空预备校学员。”

  老爷子说:“我们一帮广东人也不知道北方冬天是什麼概念,只知道很冷。出发前我陪李兆华一同返香港拜别他的父母,临出发前,兆华母亲给我们一人做了一件棉袄。他是能和我穿一条裤子的好兄弟,他母亲的棉袄之恩我一辈子都记着。我也很感激你太奶奶的开明,她十分支持我追求梦想。后来你三叔公也随了我们北上。”至於老爷子当时具体带了什麼物件北上,我没有细问,不过肯定有那件惦念了一辈子的棉袄。

  外公几兄妹报名参军

  閒聊间,六姑婆说:“当时1950年美军打到了鸭绿江边,全国号召学生参军保家卫国,年龄限制是17岁。我14岁年龄不够,但二哥、三哥、五姐都去参军了。你阿公何智敏1950年参军,他很保密不太跟我提起;三叔公何智睿到齐鲁大学医学院上学,1951年大一的时候跟随哥哥的步伐参军,被安排到哈尔滨当了空军,他常常写信告诉我哈尔滨很美,充满异域风情;五姑婆何秀萍刚到年龄从广州参军,但因为个人原因很快复员了。”仔细想来,太奶奶真是一位有魄力有学识且大气的女子,培养了一班有抱负的子女,还那麼支持孩子们在国家危难之际积极上前线报国。

  南方少年纵有热情,北方的寒冷却给了他们一个扎实的下马威。“初抵北京,深秋的北京已经很冷,我们广东仔不会北方话,一起租了个房子同住,拥挤但可以相互照应,一来不想花费太多,二来人多房子暖和。出去吃饭点菜,那真是‘鸡同鸭讲’,后来慢慢学了普通话,虽然蹩脚但起码北京人连蒙带猜能知道我们想说的是什麼。”老爷子在北方生活了大半个世纪,可我印象中他的普通话永远都带着浓烈的老广腔。

  某日晌午,阳光洒进屋内,老爷子一副惬意神态聊起年少时在北京的趣事,“我们广东仔怀念熟悉的味道,到饭店点烤鸭,一隻烤鸭上桌,师傅下刀片了几片鸭皮,我们就跟师傅说‘烤鸭不是这麼切的’,弄得师傅如丈二和尚,我们还虎头虎脑将广东烤鸭的斩法教给师傅,可能师傅也觉得一帮广东仔叽哩呱啦的听也听不懂,也将就按照广东烤鸭的方法切了回北京烤鸭。文化差异搞出过不少笑话。”后来这班年轻人的求学足迹遍布中国顶尖高校,燕京、清华、人大、南开、大连理工大学……

  培正仔教飞行员英语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老爷子参军。据他回忆:“我们几个参军的同学还没去到前线后来就当了教员。那时培正中学有外国牧师教课,用的全是英语的数理化教材,到了大学发现学的是同样的内容。参军的时候,因为飞机系统主要用英文操作,那时空军急需培养大量飞行员,所以我们部分被安排成教员,给飞行员充当翻译,有一些人教机械理论,帮助飞行员尽快熟悉飞机操作。”大概是战争的记忆太沉重,对於抗美援朝的故事,仅此一段带过。

  二十多年前,芝士在中国还算是个“新潮”食物,老爷子吃着芝士不经意飘一句“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常吃芝士,当年美国兵撤退紧急,市面上有美国大兵的食物补给餐盒卖,两元一份,裏面有芝士、几片苏打饼、两根香烟。市面还有美国兵的牛仔裤卖,很耐穿。”

  人生就是一场不可预计的旅行。后来的故事,因为战争等等变迁,有人英年早逝,有人放弃梦想回乡,有人在梦想的路上坚持。晚年老爷子回到故乡番禺,他说要落叶归根。李兆华爷爷一家到番禺与老爷子相聚,他说,“我们失散50年后靠着信念与点滴信息联繫上,在安徽见了一面;60年后在番禺,这是自20岁分别后的第二次见面。”看着二老聊天,谈话间互相抬槓打趣好不快乐,我眼前彷彿看到了两个朝气勃发的少年,那是我从未见过的老爷子的另一面。

  李爷爷说一别故乡就是一生,50年后曾回港探亲早已物是人非,语气带着遗憾。时光弹指间,曾经的少年郎今天已是年过九旬的长者,回忆起年轻时的勇气与追求,听他们道来犹如昨日之事,数十年的青春融化成隻字片语。说起过去的故事,老爷子和李爷爷都是忽尔滔滔不绝忽尔欲言又止,或许这70年的经历太过深沉。自古忠孝两难全,他们二人选了忠义,无法为父母尽孝成了一生遗憾。有天老爷子忽然冒了句“子欲养而亲不在,我好想我妈,这句4岁背的古语,到八十多才体会到那种遗憾,五味杂陈。”几个月后,老爷子就去世了。

  外婆个子小 没入军校

  “抗美援朝开始的时候,我还是中学生呢。我在北方上学,只记得1949年以前天天打仗很乱,解放后社会上非常有秩序,都在热火朝天搞建设。”阿婆说。

  阿婆记得,1952年初,部队到学校招军幹校学生,高中生毕业班都招到空军,初中班招到陆海军的军幹校。她也报了名,不过,“(部队)说我个小,没去成,只有一个女同学和两个男同学被招生去了,他们后来都成了军官。”阿婆说,抗美援朝那些年光是战歌就有一百八十首,“现在记忆不行了,能唱出来的也有二十多首,还是学生时代记忆力强。”

  祖辈的魄力让我自惭形秽,他们用一生努力为我们打下现世的和平安稳,得来不易万分珍惜。曾经祖辈在逐梦与孝道间被迫二选一,这是独特时代背景下那一代人无可避免的选择题,他们用毕生努力为我们在梦想与家人之间,争取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李兆华爷爷告诫说:“艾加,我们这一代人意气风发,勇闯天涯,曾经生活艰苦也简单,现在拿来忆苦思甜。我们遭逢的时代够热闹的了,过去几代,将来几代都不会有此幸遇。我们的志向你们没经历过不能理解,对於未来我们充满奔头,不懂花哨只知道埋头苦幹。你们这一代人生活环境好了,但社会也複杂了。希望你们做一个简单又自律的普通人,用力面对,不负此生。”   后记:感谢阿婆孙丽芳、六姑婆何秀苗的口述分享,为这一段历史增加了许多细节。

图片:何氏家族提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