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为知识付费还是为智商交税?

2018-06-11 20:16:22大公网 作者:史迪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李楠曾认真地学习写作爆款文

 

高峰时段的车厢里,低头族都在做什么?打游戏?看短视频?其实,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知识付费平台上给自己充电。在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的2016年,各大知识付费平台的付费用户已近5000万人。根据《2018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的预计,2020年该产业在内地的规模将达235亿元。当产业在红海中高歌猛进时,用户们是否真正获得了想要的知识呢?
 
闹钟响了片刻后,林咏雯(化名)起身,洗漱换装,准备出门上班。今年28岁的她在一家媒体工作,从家到公司需要半小时的车程。返工路上,她习惯听手机音频App“喜马拉雅”上推出的付费音频《好好说话》和《情商课》。一堂课约10分钟不到,去公司的路上刚好能听两到三堂。下班后,给自己做晚餐时,林咏雯会放着“新世相读书会”App的VIP每日书,二十馀分钟能听完一本由指定“解读人”解读的图书。
 
“我从2016年开始听‘好好说话’,那是我第一次购买知识产品,后来开始一发不可收拾。”林咏雯提到的这个知识付费产品,是一个口才训练课,由马薇薇、黄执中等几位辩论高手研发,于2016年6月上线,仅1天销售额就突破500万元人民币。至今,系列产品仍在“喜马拉雅”付费榜上排名前列。
 
随时随地学习高效省成本
 
“这两三年我陆陆续续买过很多知识产品,我觉得对我个人帮助很大。”能高效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是林咏雯热衷知识付费的一大原因。工作后留给自己充电的时间非常紧张,而知识付费产品让她降低了获取自己认为对工作有益,或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关的知识的时间成本与金钱成本。
 
与有着严格教研体系的传统在线教育不同,在线知识付费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分享者不一定是有相关教育背景的专业人士,可以是擅长于某件事的普通人。“让有能力的人去讲,有需求的人去学”,从而更有利于用户高效获取信息。
 
最近在睡前,林咏雯会在知识技能共享平台App“在行一点”上,跟着一位老师学画画。有一次她把画发到朋友圈,竟然获得了不少点赞,还有人留言评论说“才女”。这给了刚开始学画画的她不少信心。
 
内容不符预期付费不学习
 
对于林咏雯来说,为知识付费从来不是一件令她犹豫的事。在林咏雯身边,还有很多亲朋好友也有为知识付费的经历。林咏雯观察过身边的知识付费群体,“有些人能坚持下来,但有一部分就是跟风报名,学了几节课才发现不适合自己,甚至有人开课时根本忘记了自己报过名。”他们当中不少人,花了钱,却不一定买到知识。李楠(化名)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林咏雯是在朋友圈看到李楠新开了公众号写文章,聊了聊才知道,喜欢文学的李楠付费参加了一个线上写作班,想要重拾对文学的热情,开公众号是课程要求之一。可是过了没多久,林咏雯再也没有在朋友圈见到李楠分享自己写的文章。原来,这个收费并不便宜的写作班由一个专写“10万加”爆款文的网红博主开设,李楠上了几节课后发现,课程内容实际上是公式化生产“心灵鸡汤”,与自己的设想相去甚远。
 
李楠最终放弃继续学习,但已经交了的学费无法退回。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在知识付费的用户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完成学习就放弃,内容不符合预期是其中一个原因,没有时间,则是另一个常见的理由。一项调查显示,截至去年底,知识付费产品的平均到课率只有7%。对于这些付费不学习的人来说,知识付费不过是他们化解自己焦虑的一个出口,彷彿只要自己“为知识付费”了,就能获得知识。
 
付费缺少理智花钱买教训
 
与李楠有些不同,26岁的白领Nancy自称是个“乐观的知识付费者”,从网校的语言课程到自媒体的财经频道,从一度火热的TRX健身视频到个人成长类音频,她坚持学习过不少内容,并视之为一种自我投资。然而最近,知识付费经验颇丰的她却栽进了一场“骗局”。
 
一年前刚在深圳落脚的Nancy,通过豆瓣网的同城活动找到了“共享派─技能交换”群,交了99元的会费后,在群主的组织下,与群里百多名会员各自分享一个“技能”,还能参加每月一期的线下活动。
 
她期待能以此迅速找到灵魂有趣的朋友。然而,就在三个月前,这个已经壮大到几百人的群组毫无徵兆地被群主秋亭(化名,“共享派”创始人)解散。和Nancy一样茫然而气愤的会员们火速集结成一个新的群组,相似的体验让他们很快意识到自己受骗了。“记得入群不久有办过一次活动,但需要另外收费,之后就几乎没有活动了。”Nancy回忆道。通过其他人的描述她还发现,秋亭后来又建立了数个规模相当的新群,会费从199到3000元不等,然而大家的反馈如出一辙:秋亭并没有提供此前承诺的服务。“知识和技能没学到,却交了一笔智商税。”Nancy的感慨引起了其他人的共鸣。
 
这次经历还能让Nancy继续对知识付费保持乐观吗?“其实共享派只是一个披着知识付费外衣的社交平台,即使不是骗局也很难让人学到真本事。真正的知识和技能不是靠简单的分享就能获得。但我现在还是愿意为知识付费,只不过会更理性地对待,而不是对知识付费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这次经历也提醒我,为知识付费还是要有所提防和辨别。”

责任编辑: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