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评审口味VS影评心水

2018-06-11 20:22:43大公网 作者:王勋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燃烧》获电影杂誌《Screen》影评人评选为历来最高的3.8分

 

第七十一届康城影展曲终人散,本届的星光较以往黯淡,小十字架大道(BoulevarddelaCroisette)上的巨型宣传海报今年突然销声匿迹,红地毯两旁西装笔挺的摄影师少了一半,为一睹明星风采而阻塞整条大道的人群也变得疏疏落落。以往被批评过分商业化的康城影展,究竟是立心“改邪归正”,还是因失去美国片商支持而开始失势?
 
无论如何,影展最重要的还是电影本身。一个影展成功与否,应该由选片及奖项定夺,并不能纯以商业先行。今届康城选映的竞赛电影大致也很有水准,只有三部水准奇低,若能不选这三部当然更好,而奖项分布方面,亦算是相当平均,有女性主义、黑人电影,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电影等,绝对政治正确。可是,评审团的白人优越中产口味,却昭然若揭。
 
《燃烧》3.8分大热倒灶
 
电影杂誌《银幕》(Screen)在各大影展也会找来世界各地十位著名的影评人,每日为新鲜出炉的电影评分,翌日刊出最新走势。今届呼声最高的作品是韩国导演李沧东(LeeChang-dong)的《燃烧》(Burning),其得分为破纪录的3.8分,是有《银幕》评分以来的最高纪录。可惜,该片最后铩羽而归,连一个次要奖项也没有。
 
上一次同样得分破纪录的电影为二○一六年的《爸不得妳快乐》(ToniErdmann),最终同样空手而回。有人认为评审团故意反其道而行,亦有人认为这是高分带来的诅咒。其实背后原因很简单,《银幕》评分全部由影评人组成,口味当然跟主要由演员组成的评审团不同,那些演员无论影龄、对电影历史的认识及艺术研究也不及影评人多。今届的评审团中,导演只有四位,演员及歌手则共有五位,最终的结果跟影评人有别是绝对可以理解的。
 
《小偷》温馨取悦观众
 
评审团既然由国际知名的演员及导演组成,就算他们未必位位非富则贵,其中产口味也非常明显。他们的意识都倾向保守,并且较接受令自己感觉良好的作品(feelgoodfilms),追求政治正确,抗拒一些具挑衅性或反思自身的题旨。在颁奖礼后的记者会中,一位评审透露他们为评审之一的俄国导演安德烈维雅兰锡夫(AndreyZvyagintsev)起了“教授”(professor)这个昵称。明显地,维雅兰锡夫是唯一以艺术理论及知识分子角度切入的评审,却令其他评审也搭不上嘴,可见大部分评审的水平不足,对艺术成分亦不甚重视,甚至以“教授”的昵称来嘲弄他的立场。
 
今届的得奖名单中,金棕榈奖得主《小偷家族》(Shoplifters)是一部温情挂帅的电影,描写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家庭。本片乃是枝裕和近年佳作,但无可否认,他也愈来愈保守,除了大部分作品都沿用类似手法外,影片都以生活琐事带出温馨感觉,以浅白的叙事取悦观众。夺得最佳导演奖的《冷战》(ColdWar)则是一部黑白爱情片,虽说影片超越国界及发生于大时代,但导演只集中描写一对男女如何排除万难,刻意避开政治事件,亦是一部令人看得舒服,自我感觉良好的影片。
 
评审团大奖的《黑3K党》(Blackkklansman)由黑人导演史碧克李(SpikeLee)执导,是一部涉及种族歧视的卧底喜剧。全片举着反种族主义及反特朗普旗帜,商业味浓,甚至流于简化问题及口号式的处理,让大众轻易照单全收。获评审团奖的《我们出生了,但……》(Capharnaum)则讲述黎巴嫩贫民区一名十二岁小孩忍受不了不负责任的父母,决心离家出走,却发现生活无比困苦,难以维生。影片属典型穷人苦情戏,令满有优越感的白人自我感觉良好。这几部影片其实成绩都非常不错,但大会邀请的评审组合却过分着重明星效应了。
 
特别奖颁予世外高人
 
康城竞赛部分的二十一部作品,不论水准高低,也属传统手法拍成的叙事电影,唯独尚卢高达(Jean-LucGodard)的《影像之书》(TheImageBook)根本不能跟其他电影同日而语,高达对影像、声音、历史、时事、战争等议题,以论文电影(essayfilm)的形式作出实验,层次与境界都比一般电影高几班,因此根本无从比较。幸好,大会竟首次增设“特别金棕榈奖”(SpecialPalmed'Or)予这部电影,去表扬这位努力不懈去定义(及重新定义)电影本质的艺术家。
 
高达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重要导演,获奖无数,唯独康城一直将他拒诸门外。直至二○一四年才首次颁发评审团奖予其作品《告别言语》(GoodbyetoLanguage),还要跟萨维杜兰(XavierDolan)平分。今次大会表明,这个特别金棕榈奖跟终身成就奖不同,是以电影作为单位,因此总算让高达夺得了康城最高荣誉的电影奖项,康城也总算做了一件最正确的事了。
 

责任编辑: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