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中国意识流小说经典之作 重读刘以鬯《酒徒》有感

2018-06-14 10:12:24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酒徒》是已故香港作家刘以鬯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供图

受母亲的影响,我对港台小说一直都有所偏爱。百岁老作家刘以鬯逝世的消息传来时,母亲悲痛叹惋却无力提笔一书,她说逝者已矣,只愿在心中缅怀。这份文学界里的情感,於我辈而言是难以理解的,唯有再次翻读《酒徒》感受一番刘老笔下的风采。

大学时兼修了中文系的我自然清楚,《酒徒》是唯一一本被推荐为中文系必读书目的香港文学作品,但是鲜有人知它也正是电影《2046》的故事来源。全书以两条线索为导向,一条是主人公“我”和几个女子的爱恨纠葛,另一条是作为作家的“我”在文化沙漠的挣扎。主人公“我”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作家,喜欢喝酒。有一腔热情愿意投入文学事业,和朋友开办杂誌社,但是在香港这样的文化沙漠屡屡碰壁,最後不得不靠写黄色小说维持生计,全书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的失望,对文学梦破碎的无奈。作者写到,“文章变成商品。爱情变成商品。女孩子的贞操也变成商品。”“我”在出租屋时受到房东女儿司马莉的勾引,对舞女杨露心生好感却也无果。在那样的社会,女孩子过早成熟,却拥有冷漠的世界观;为了生计被迫出卖肉体的舞女虽有纯洁的心,却也不得不为金钱服务。文章以“酒”为题,全文的文字看似有一种酒醉之後的呢喃和昏迷,但是又不乏对社会、对人生的鞭笞和唾骂。搬离司马家,在新的出租屋裏遇见了有精神病的雷老太太,在对杂誌社彻底失望之後,酒醉的“我”对雷老太太出言不逊,伤心的老人最终自杀……全文运用一种灰色的基调,读来使人觉得主人公所处的社会毫无生气,极尽萧条之感。

读《酒徒》很容易被刘老带入到文章的情境中,因为文章很真实,第一人称的写法让读者从作者的角度去经历了整个故事。“我”是虚构的人物,但也未必不是作者本人思想的代言人。作者写到,“谁能了解我呢?我想。现实是残酷的。没有钱交房租,就得睡街边;没有钱买东西吃,就会饿死。有些作家为了生活去教书,去当白领阶级,去摆书摊,去做舞女大班,去编报……都不成问题;唯独一个文艺爱好者就不能依靠通俗文学来养活自己。”文章没有运用艰难晦涩的文字去疏离读者,而是用一种聊天式的写法娓娓道来,有颓废,有讽刺,有批判,像是在看一本日记。个人认为,如果没有极强的文字功底,意识流小说很容易写成杂乱无章的心情日记,但是作者善於运用文字为文章服务,看似不着边际的意象其实表达着相同的灰色基调,虽然是凌乱的碎句断章,但是逻辑清晰,在行云流水般的思想流裏引人入胜。如今刘老逝矣,又何尝不是“酒徒”逝矣呢?

爱文学的人都知道,在中国意识流小说的写作中,刘以鬯是先驱。儘管更多的人可能是通过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或者《2046》才了解到刘以鬯的。去年,刘老的小说集《迷楼》面世,母亲买回来读完後借给了我,我却读得很慢,只觉得这本涵盖了中、短篇、微型小说的《迷楼》,始终没有第一次读到《酒徒》时那般令人惊艳。

目前,人民文学出版社最新的刘以鬯作品精选集正在热卖中,这套涵盖《酒徒》、《对倒》、《寺内》等经典作品的精选套装大约就是对刘以鬯文学的最好概括吧。有时候,在娱乐至死的时代一个作家其实挺无奈,他的死亡或许会给文学界蒙上一阵短暂的悲伤,但也正是他的死亡让他走入了大多数人的视野。

然而,对於喜爱刘老文学的人来说,能有更多的人开始认识刘以鬯,开始了解香港文学,或许也是一种另类的慰藉吧,即便这一切发生在刘老身后。

责任编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