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品克新作《何时》 揭示“最佳时机的科学秘密”

2018-06-27 11:01:42大公网 作者:冯 进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品克的新作《何时》揭示“最佳时机的科学秘密”  资料图片

下午四点和上午九点相比,医院麻醉师在下午四点出错的机率要高三倍。肠镜医生发现异常息肉的能力从早到晚每过一小时降低百分之五,尽管病人患病的机率不变。医疗人员下午比上午洗手的次数减少百分之三十八,以致在全美每年引起六十万次不必要的感染,浪费一百二十五亿美元,造成三万五千例不必要的死亡。还有,最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时段除了凌晨二至四点,就是下午二至四点。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品克(DanielPink)的新作《何时》(When)承诺要揭示“最佳时机的科学秘密”,因为他坚信抓对时机不是凭直觉、猜测或本能,而要靠科学。他大量引用心理学、生物学、神经学、经济学的研究,总结出人类每天、每年,甚至一生的“生物钟”如何运行的规律。作者娓娓道来,不但讲述了许多精彩有趣的故事,还为人生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状况提供了实际有用的建议。如,排在第几位面试更合算?什麽时候该辞职?什麽时候该结婚?如何应对“中年危机”?怎麽给专案画上圆满句号?
 
书中的基本原理很简单。研究发现,人早上精力充沛,心情愉快,更能集中注意力,适合从事分析、判断工作。下午开始心情变差,精力涣散,意志薄弱。此时自控能力下降,但可能因此更富创意。这是因为我们醒来时体温较低,早饭後体温升高,提升能量之外,也提高了我们的注意力、执行力和分析能力。我们的情绪、精力和能力在午前达到峰值後开始下滑,午餐後有一小段时间暂时回升,之後就每况愈下,直到晚上五、六点再次上升。品克也指出,我们中有大约四分之一的人属於纯粹“夜猫子”(owl),他们的能力和精力的周期与大部分人相反,白天没精神,晚上才开工。但无论文化、年龄、性别、种族,每天人人都会经历类似的周期。
 
这个发现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如,丹麦一项研究发现,学生上、下午考试成绩差别很大。下午的成绩约等於学生那个学期缺课两周的结果。本文开始时提到的因“时机不对”造成医疗事故的数据就更令人触目惊心了。对普通人来说,除了尽量在早晨看病、上午考试的教训,本书还提供了如何妥善自我调整,让个人周期与外在周期契合的建议。
 
作者指出,下午犯错误的机率大,但我们对此并非束手无策。每工作五十分钟休息十分钟,启动项目前相互提醒、重温步骤,甚至小睡十至二十分钟都能有效纠正下午疲倦、烦躁和粗心大意的倾向。另外,怎麽有效利用“开局”优势呢?重新开始之所以激励人心,在於它能让人在心理上与过去的错误和挫折告别,士气上扬,也提供了一个观察全局的有利时机,让我们不至於一叶蔽目,不见森林。所以,我们大可将每周、每月、每年的第一天,自己或家人的生日,国庆日,纪念日,开学第一天,节後上班第一天等作为新的开始,重振旗鼓。不过,参与竞争时,有些情况下要“不耻最後”:如,你是内定候选人,参选者太多太杂,你对情况还不了解,这些时候最後一个出场能起到压轴惊艳的效果。
 
品克不相信“中年危机”的说法。研究表明,中年人情绪低落只是暂时现象,与一定的生理原因有关,过了这个坎,心情很快就会改善。倒是人生、事业或项目行程过半能让我们猛然警醒,重新评估。此时,应当重新建立目标,广而告之以给自己正面压力,并坚信自己会坚持到底,完成任务。海明威写作时,会特地停在一句话中间,他回头再写时更有紧迫感和连续感。至於终局,都说盖棺论定,人们容易以成败论英雄,这可能有失公允。但结局近在眼前,能激励我们最後冲刺,也能帮我们回顾以往,去芜存菁。作者对何时辞职、几时离婚也有高见,但我觉得更实用的是有关为团队、社区创造圆满结局,加强凝聚力的建议:如,尽快回覆别人的电邮,分享自己的困难等。
 
品克声称此书不教人“怎麽做”(How-to),而是建议大家“几时做”(When-to)。行文妙趣横生,通俗易懂,即便不照搬他的建议,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乐趣。
责任编辑: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