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博物馆”定义不断更新 丁新豹谈如何“阅读”这本大书

2018-07-30 03:17:1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博物馆裏的中国”系列部分书目/大公报记者李亚清摄

  【大公报讯】记者李亚清报道:博物馆蒐集展品的方法,包括田野搜集、购藏和捐赠。香港历史学者、香港历史博物馆前任总馆长丁新豹颇为欣赏捐赠者:“如有人将整个收藏捐出来,那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因为藏品的搜集反映藏者的心思。”比如“维他奶”创办人罗桂祥捐赠宜兴壶(现为香港茶具文物馆馆藏),近日至乐楼捐赠中国书画给香港艺术馆等。他认为最难得是捐赠者愿意将珍藏捐予香港,因相比起捐赠藏品给其他国际级博物馆,“香港基本上没有什麼回馈可以给你”,故此,可说是不求回报的捐赠。

  强调娱乐 科技虚拟

  许多人在去外国旅行时,都会到当地的博物馆走一走。逛完之後,却时而感到空虚:我从中究竟探知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丁新豹於本月二十三日下午以“‘阅读’博物馆这本大书”为题举办讲座,讲述博物馆的起源与发展,吸引逾百人出席。该讲座由三联书店出版部经理梁伟基主持。

  自二战以来,国际博物馆协会一路更新“博物馆”的定义,为全球博物馆提供指引。然而,最近一次更新停在二○○七年,丁新豹认为十一年来没有新的定义,主要因为行内无法达成共识:“今时博物馆注重的不只是予人教育,更是享受。新的定义可以是惊人的,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是可以颠覆以前一切的世界。”他续称,近年新转变包括牟利的营运模式、强调享受和娱乐的理念、加入科技虚拟元素的展品等。

  丁新豹表示,现代博物馆有四个基本元素:对公众开放、研究、展示及收藏。他笑言旧时不少的收藏都来自掠夺,比如大英博物馆有不少藏品都是别国的;也因科学进步,遂产生了一些科学或地质博物馆,其藏品更常常以独特的方式展示;此外西方启蒙思想令私人收藏转为对公众开放,比如罗浮宫的藏品,也让人眼界大开。

  专题分馆 越来越多

  丁新豹指出,博物馆分为历史、艺术及科学三大类别。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为蒐集、整理、研究、修复、展示,他提醒:“平时大家见到的只有展示,那只是博物馆的一部分。”

  谈及现时香港历史博物馆,他认为展览整体质素较高。他又建议增设一些专题分馆,如邮政、交通等,亦鼓励有更多行业设馆,就如海事博物馆。

  讲座临近尾声,梁伟基为大家推荐“博物馆裏的中国”系列书目,包括《阅读最美的建筑》、《发现绝妙器皿》、《破译化石密码》等。现场亦有丁新豹著《香江有幸埋忠骨》、丁新豹与卢淑樱著《非我族裔─战前香港的外籍族群》等书籍。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