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使得交友方式网络化,但在单身人口庞大的现实下,也有不少年轻人正尝试在线下拓展社交。随着他们心态的变化,看似集体相亲的联谊活动,不再局限於单一的婚恋目的,而是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化的交友方式。日前,两位港深女生试水线下联谊,并向大公报记者分享她们首次“相亲”的心路历程。/大公报记者 文 琰
Katie:85後香港OL
虽然有耳闻即将与十五个异性各有“八分鐘的一对一面谈”,踏入现场时Katie还是有点忐忑又好奇,好在第一位聊的也是首次参加的九二年男生,他得知Katie从香港来,主动讲起自己在港求学的经历,瞬间拉近距离。可能彼此带着第一次来的新鲜感,他们有说有笑,很快就交换联络方式。
为求改变而结婚
同是90後的另一个培训机构老师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他坦言“我是抱着很想结婚的想法,因为大学和研究生时期的室友全部结婚生子,还比我小,我的人生规劃是三十岁前结婚”,Katie并不反感这麼强烈又直白的目的,这也算是真诚,只是感叹男性的同侪压力不比女性少,至少她身边三十岁或以上的同性单身朋友,除了找到一份热爱的事业,平时的兴趣爱好足以让生活丰富多彩,根本没时间焦虑单身的困扰。那位男生还表示,只要三十岁前没结婚,会一直来参加。
之後至少五个三十多岁的男生言语间表达“三十岁是个坎”、“三十岁也该结婚了”、“三十岁你不着急吗”,Katie听了觉得有点可笑,究竟是谁给我们的人生设了这个“坎”?他们会搬出“父母逼婚”、“身边的人都结婚了”、“我也觉得差不多”类似的理由。在Katie看来,三十岁,又怎麼样?生活还在继续,事业还要奋鬥。“坎”可能是一个瓶颈,自我设限,生活进入平淡期,没有突破,既怕改变又怕失败。如果还单身的话,结婚生子的确是一个短时间能达到的改变,相比起“我要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我要换一个城市生活”、“我要培养另一个兴趣”,甚至比“我要减肥”还难成功。
优质单身汉变剩男
还有一位同龄的男生透露参加过四五次:“不着急结婚的话就不会来,二十五岁前没想过结婚,二十五岁後逐渐焦虑。”他说,下班回家很累,想要陪伴,有人一起吃饭看电影。有一阵子感觉特别淒凉,在外面吃饭去倒水,还没吃完的饭菜被收走。看到麦当劳“第二杯半价”甜品,惋惜无人分享。其实看到这些事业有成、收入不俗的男生如此焦虑,Katie很意外,以前觉得这样条件的男生理应是“黄金单身汉”,而不是“剩男”。
到後半段大家渐露疲惫,吃不消近两小时马拉松式聊天。八分鐘,对於聊得来的人是不够,聊不来却觉漫长,有人还在分享与前一位女生如何聊得来;有人出於社交礼貌,硬着头皮尬聊,也有人低头玩手机沉默度过。
虽然有些人通过相亲找到另一半,结婚生子也过得幸福,Katie却觉不适合。婚恋与否,只是一个可改变的状态。
木木:90後职场新人
傍晚七点,刚收工的木木简单吃了点东西後,迅速补妆,换上一双低跟皮鞋,走进深圳市中心的一家西餐厅,十分鐘後,这裏将开始一场专门针对高学历单身青年的交友活动。入场签到後,木木和其他女生一样,按照号码一人一张桌子,等待男生轮流过来聊天。
渴望婚姻 V.S. “佛系”交友
参加这场活动的男性多以80後为主,木木在与他们的聊天中,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他们对恋爱及婚姻的渴望,有些更是毫不讳言对婚姻的急切。有一位80後博士让木木印象颇深,“他只谈过一次恋爱,介绍自己的工作时条理清晰得如同写论文,谈到别的却很腼腆,似乎不太敢和女孩子说话。他跟我描绘心中理想的爱情时单纯得像个小孩,他十分希望能建立家庭来填补生活中的空白。”木木观察到,像这样恋爱经历不多,但却有明确结婚目标的80後,在活动中不少,这种迫切多数来自同辈和父母的压力。
难得在活动中遇到一个同龄人,加之相似的求学经历,木木很快就与这位算法工程师打开了话题。男生告诉木木,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因为同事看他休息日无事可做,便怂慂他来参加活动,找个女朋友。不过,他本人却抱着比较“佛系”的心态,认为能交到朋友比找到女朋友更重要。木木说:“他可能是现场唯一一个不急於结婚的男生,当然年龄是很大的原因,但正因为他没有那麼强的目的性,所以聊起天来十分舒服,会让你很想跟他交朋友。”
感觉比物质更重要
在两小时不间断的聊天後,每个人都要投票选出三位最有好感的异性。令木木意外的是,她获得了超过一半男生的投票。木木形容自己“脸有点大,身材偏胖,不够温柔,在平时生活中就是一个路人甲”,她想不到自己会在这样的场合中受到欢迎,“我敢说肯定不是因为我的颜值,应该是我比较话痨吧,跟谁都能聊天。”她打趣道,“毕竟投票只是代表好感度,聊得舒服自然会给人留下好印象,短短几分鐘也无法确定有几分喜欢,还是要靠之後的进一步交往。”
事实上,如果不是朋友的推荐,木木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参加线下联谊。在她看来,这种形式的活动带有婚恋目的,与她单纯想要交朋友的心态不太一样。“来深圳工作的这一年,圈子特别窄,我就是想多交些朋友。读书的时候会在社交APP认识些人,但是网络毕竟不可靠,要从中筛选并建立信任是件成本很高的事。看到这个线下交友活动是实名认证的,也有一定的门槛,才放心尝试一下。”她说。
参加过一次活动之後,木木对於线下联谊也有了不同的看法:“我以前很排斥这类活动,感觉和相亲无异,太老土了,我们90後怎麼可能需要相亲呢?而且,以前听到的相亲例子,都是一见面不超过三句话就会谈到工资、房子、车子,觉得实在太现实了,就像做买卖似的。但後来在活动上发现其实大多数人都很真诚,比起外在的物质条件,大家更看重的是感觉,也就是能不能聊得来。而且,对於大多数单身上班族来说,线下联谊确实效率比较高。所以我开始接受这样的交友方式,而且如果真遇上心动的男生,那也挺不错的。”木木不禁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