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喧闹的哈尔滨市道里区安松社区活动室,苑鹤鸣老人的个人集邮展活动正在举行。今年84岁高龄的苑鹤鸣精神矍铄、话语清晰,为大家讲解着一段段邮票故事。
走进苑鹤鸣家,他高兴地拿出一串金钥匙,打开一个半人高的柜子,里头挤满了大小不一的集邮册。
邮票背后的发展史故事,尤其打动为国家建设劳碌一生的苑鹤鸣老人。记者吴千摄
半生集邮万张 覆盖各行各业
“邮票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展示了丰富的自然风景、人文历史,也见证了国家经济各个阶段的发展成就。”苑鹤鸣说。
“60多年来我收集了上万张邮票,其中,建设类邮票是我最珍视的。从各行各业努力完成‘一五计划’,到改革开放期间工业、农业、水利、能源、机械等各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的邮票,再到如今的高铁建设、航空航天等举世瞩目的成就等邮票,我都集齐了,并经常拿出来展览。”苑鹤鸣老人用他布满皱纹的双手摩挲过邮票,自豪地如是说。
老人指着其中一组发行于1978年的《化学纤维》纪念邮票说,“这套邮票讲述了从原料加工成丝,纺成线后织成布,通过印染最后做成衣服的整个生产流程。我当初建了很多化纤厂,于是体会最深,看着邮票,生产场景历历在目。”
苑鹤鸣老人收藏的1955年发行的“努力完成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部分邮票。记者吴千摄
见证国家发展 常记劳动岁月
“50年代初,我从沈阳调到哈尔滨,做工业机械工人。1953年,国家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建设,我亲历其中,看到国家现在的发展成就,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和自豪。”苑鹤鸣说。
“后来由于从事建设方面的工作,我经常到全国各地考察设备和施工环节,每到一个地方我就会跑进邮局‘淘’邮票。”据老人回忆,1981年在进行一个工程项目期间,工程站附近的邮局成了他的宝地,闲暇之余就一头扑进去,买到好多国家建设类邮票,“看着邮票上建设工人劳作的场景,好像画的就是我,工作起来干劲更足了!”谈及此,老人脸上仍难掩激动的神色。
“现在,每当我看到新闻报道国家某项重大工程时,就会找出那些行业和领域发行过的邮票,回顾它们的发展历程。同时,联想到自己曾是建设队伍中的一员,就由衷地感到喜悦。”
苑鹤鸣老人在社区举办的邮票展吸引了很多市民前来参观。记者吴千摄
多次举办展览 传达党员觉悟
“苑大爷已经连续20年在社区举办个人集邮展。作为一名老党员,他总是特别积极和热心地筹备展览,为丰富社区文化和群众生活作了很多贡献。”哈尔滨市道里区安松社区负责人古主任告诉记者。
据苑鹤鸣老人透露,从退休后就开始参加各种跟邮票有关的社会活动,他展出的很多邮票都价值不菲。
“从上世纪90年代起至今,我和集邮协会的朋友们都会定期到各大中小学举办展览和讲座,丰富青少年对邮票的认识。”苑鹤鸣说。邮票中蕴含丰富知识,一纸方格内,是数不尽的大历史。
苑鹤鸣老人表示,今后依然会在中小学校举办邮票展览,希望青少年们有多接触邮票的机会,透过邮票了解和热爱中国的历史文化,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也见证国家的繁荣发展,对孩子们探索科学知识、发掘兴趣爱好、加深对祖国的感情会产生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