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民族音乐 全新感受─专访席强、姜莹、丁晓逵\大公报记者 汤艾加、徐小惠

2018-09-24 03:16:4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席强(右)与姜莹接受採访介绍《玄奘西行》

  二十二日演出前,席强及姜莹在后台接受了大公报记者专访。

  是次《玄奘西行》是世界首部民族乐器乐剧,由姜莹历时两年创作完成。以多媒体的介质,突破以往常规音乐的模式,呈现出全新的民族音乐视听感受。

  老人艺术焕发新意

  传统音乐曾经被称为“老人艺术”,席强认为当前传统民族音乐的受众青黄不接,面临传承上的困难,对其的抢救与保护迫在眉睫。“传承靠作品”,席强认为只有创作让年轻人喜欢的作品,传统音乐才能传承下去。

  青年作曲家姜莹此番担当大任,作为一个八零后,她希望观众在欣赏音乐表演时“能像看美国大片一样,发自内心的喜欢。因此我以一个年轻人的视觉,来进行传统文化的创新。创新古老的文化艺术。”

  《玄奘西行》从筹备到最终成型用了两年之久,其间遇到过各种困难。姜莹认为困难首先来自对这种全新的音乐表演形式的创新方式。“器乐剧是要用乐器来讲故事。与话剧的语言、歌剧的歌曲相比,器乐剧的音乐要抽象得多,很难用纯音乐把故事讲明白。”姜莹讲:“因此需要一个题材能把乐器都融入进去。”经过再三斟酌,她将题材範围锁定在丝绸之路上玄奘西行的故事。

  姜莹介绍:“玄奘西行沿着丝绸之路沿线走过,作品中可以融入许多民族的文化。”席强说:“我们把丝绸之路上70%的乐器都展现出来,其中很多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还原複製了敦煌壁画在舞台上,展现出巨大的视听衝击力。”

  空灵自然 原汁原味

  为了是次的音乐创作,二人与团队曾两次去新疆采风,深受当地少数民族音乐的启发。他们去到牧区、雪山和沙漠,深入最原始偏僻的村落。他们曾去到伊犁的山林,夜宿简陋毡房,没有厕所,周围是放养的牦牛群,最厚实的衣物和棉被都不能抵禦当地的严寒,“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中,我们听到了最真实动人的十二木卡姆。”席强续说,他们将最原生态的音乐搬上舞台,请来新疆的艺术家,带领观众感受自然空灵原汁原味的音乐。

  《玄奘西行》至今已在国内外演出超过五十场,是一部描述展现“一带一路”沿线命运共同体的史诗剧。

  剧中以不忘初心,不惧千难万险的“玄奘精神”,宣扬坚韧不拔、坚持实现自己理想的信念。同时,“这种超前意识的艺术创作,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席强认为,是次来到香港,“把内地最有民族代表性、最有创新精神的音乐带来,让香港同胞一样感受到民族自豪。文艺作品应该承担传播文化的使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玄奘西行》就是这样一部剧作。”

  中央民族乐团笛子演奏家丁晓逵是次在《玄奘西行》中扮演青年玄奘。基於玄奘一角的人物特点和表演形式,丁晓逵表示其在接到角色后,“首先把头髮剃了。因为中间‘高昌’部分会有和台下观众互动环节,如果戴头套一旦开胶就会很影响艺术效果。”此外他还学习了台词、形体,以适应本次演出的风格。为了演好玄奘一角,丁晓逵事先做了大量的功课研究人物,他表示将着重表现玄奘的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

  剧中玄奘西行十六年,最后决定重返大唐,回国报效。丁晓逵向记者透露:“之前在英国演出结束后,有老先生特别感动地表示,他也背国离乡多年,看完这剧后认为自己也应该重回祖国了。”

图片:大公报记者徐小惠摄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