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瞩目多伦多电影节 港资深影评人谈获奖影片

2018-09-25 03:16:45大公报 作者:王勋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罗马》在多个国家的戏院公映,可算是一次片商、影展及观众的三赢

第四十三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九月十六日闭幕,虽说电影节设有“平台”(Platform)单元的竞赛部分,但该部分今年只是第四届举行(以往的多伦多电影节只是观摩性质),而且竞赛影片的导演均为较年轻的电影人,因此瞩目程度绝对不能跟三大影展(康城、柏林、威尼斯)同日而语。综观本届的影片,最受关注的仍属荷里活大制作及威尼斯刚出炉的得奖影片,就让笔者跟大家品评大热作。
 
平稳登陆《罗马》三赢
 
若果要选今届多伦多电影节最受宠爱的一部电影,一定非《登月第一人》(FirstMan)莫属。这部由《鼓动真我》(Whiplash)及《星声梦里人》(LaLaLand)年轻导演戴美恩查素尔(DamienChazelle)执导的作品,刚在威尼斯以开幕电影的姿态出现后,便在多伦多几乎每晚放映一场,相比普遍电影的三、四场放映,多达三倍以上。
 
《登月第一人》讲述美国首位太空人岩士唐,从一九六一到六九年以屡败屡战精神,最终成功登陆月球的过程。导演查素尔花了不少篇幅刻画岩士唐跟太太疏离的感情关系,及因丧女而无法忘怀的伤痛,可惜这些段落都拍得较乏味,难以让观众投入其中。当然,重头戏的登陆月球以IMAX拍摄,算是拍出气势,但对熟识登月历史的观众来说,亦非什麽意料之外,或令人叹为观止的片段。而多场的火箭升空戏,为求实感而令镜头不停摇晃,也略嫌矫枉过正。
 
今次查素尔采用了较具实感的拍摄手法,制作上一丝不苟,片中的场景设计与美术指导尤其出色,完全重塑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平民以至太空总署的生活面貌,连摄影效果亦模仿了当时电影的颜色与质感。可惜导演在叙事与拍摄手法上也颇为传统,特技上更无甚发挥,其中不少场面也受寇比力克(StanleyKubrick)的《2001太空漫游》(2001:ASpaceOdyssey)影响,致敬的同时却未有超越此五十年前经典的尝试与胆量,只能算是一次保守平稳的实习,予人雷声大雨点小之感。
 
多伦多电影节过了一周后,最多人谈论的作品必定是刚在威尼斯夺得最佳电影金狮奖的《罗马》(ROMA)。本片由墨西哥金像导演艾方素卡朗(AlfonsoCuaron)掌舵,是他从荷里活回归墨西哥拍摄的首部作品。影片的投资方Netflix这两年大展拳脚,却一而再遭受康城排挤,终在威尼斯夺得首个国际影展的最佳电影奖,算是赢了一仗。不过话说回头,Netflix对这部《罗马》的上映策略也比以前宽松了,据称本片除了在Netflix平台上播放外,还会在多个国家的戏院公映,因此也可算是一次片商、影展及观众的三赢。
 
这部全黑白以菲林拍摄的影片,讲述一个中产墨西哥家庭的琐事,重点则落在其外籍佣工身上,她的毫无主见、任劳任怨性格,令全家上上下下也非常喜爱,却因而令她情感受挫,也有她舍身救人的场面。导演卡朗以大量的横移镜头,呈现一个家庭的日常,其超美的摄影与缓慢的节奏,予人观看家族相簿的感觉,在怀缅中渗透出韵味。可惜导演对角色性格及相互的关系描写不多,大部分角色皆缺乏刻画,令影片略嫌表面,深度不足。
 
卡朗以往曾拍摄《末代浩劫》(ChildrenofMen)及《引力边缘》(Gravity)等片,最擅长一镜直落十数分钟的长镜头。在《罗马》中,他也大量使用长镜头,三场重头戏也以此为噱头,观众除了赞叹他的拍摄技巧超凡外,也可见他以长镜头凝聚戏剧张力的能耐。可是,若相比其他长镜头大师如塔可夫斯基(AndreiTarkovsky)及安哲罗普洛斯(TheoAngelopoulos)而言,则显得其长镜头悬疑惊栗十足,层次与思考则欠奉,故此他可以说是匠气十足,却跟大师之名相距甚远。
 
坦白有趣不留情面
 
在剧情片以外,今届的纪录片也有相当分量。很有趣的是,一众纪录片大师也在现今的国际政治局势下,以电影回应美俄政治形势,拍出了不同角度切入的上乘作品。
 
二○○四年凭《华氏911》(Fahrenheit9/11)夺得康城最佳电影金棕榈奖的米高摩亚(MichaelMoore),当年以尖酸扭曲的手法,论尽小布什时期美国政府的各种问题,其中当然以911事件为焦点。如今特朗普(DonaldTrump)上台,米高摩亚固然摩拳擦掌,拍出《华氏119》(Fahrenheit11/9)。影片由美国总统大选开始,追溯特朗普当选的原委。全片仍极尽嬉笑怒骂,语不惊人誓不休,好此道者应该相当满意。影片表面看似要批评特朗普,其实对他的批评跟普遍的新闻报道没两样,反而慢慢将矛头指向奥巴马及过去四任总统,甚至批评民主党自掘坟墓,咎由自取。
 
无独有偶,纪录片大师艾路摩里斯(ErrolMorris)也想窥探特朗普政府的内部运作,却找来了特朗普的“前国师”班农(SteveBannon)问个究竟,拍摄了《美国戒条》(AmericanDharma)。班农曾是纪录片导演,今次由爱国电影讲到政治主张,坦白之余不留情面,有趣非常。
 
另一方面,俄罗斯导演曼斯基(VitalyMansky)在二○○○年曾接受普京邀请,代表其参选团队拍摄了普京的竞选总统过程,最新纪录片《普京的证人》(Putin'sWitnesses)就以当年未曾公开的片段剪辑而成,如今多年后看来,一切有迹可寻,而当年普京团队成员也一一叛变,当中不无原因。而德国大师华纳荷索(WernerHerzog)也完成了纪录片《跟戈巴卓夫会面》(MeetingGorbachov),从前苏联的兴衰映照戈巴卓夫的一生与政治理念,跟《普》片可谓相映成趣。
 
(多伦多电影节2018下篇,上篇刊於九月十三日“影展直击”版面。)
 
本文作者为现任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总监及资深影评人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