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香港资深编剧陈宝华(右)在港举办“再创港剧高峰”讲座,左一为艺人唐文龙,左二为米雪/香港知专设计学院供图
伴随影视人北上,本地电视业一台独大,题材固化等问题的纷至沓来,如今的港剧彷彿已呈式微之态。如何令其重拾往日辉煌?又是什麼原因导致港剧的落寞?大公报记者日前听了一场香港资深编剧陈宝华的专题讲座,又和本地传媒工作者沙鸥聊了聊,对上述问题渐趋明朗。
陈宝华於今年五月在香港知专设计学院举办“再创港剧高峰”讲座时道:“内地剧本审查较香港多,特别是某些行业,忠奸要分明。”不过,为何港剧如今被韩剧及内地剧超越?她认为一来是两地政府相当支持拍摄;二来是香港编剧人才减少。但提及未来,她笑言,毋须太悲观:“如今内地电视剧大部分由小说改编而成,而非原创剧本,正是港剧发展时机,且港剧最吸引之处,即在於它的‘专业性’,理应好好保持。”
本地传媒工作者沙鸥,也十分讚赏港剧的专业性,特别是拍摄专业人故事时,譬如《妙手仁心》、《on call 36小时》都是十分优秀的剧集。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热衷观看港剧,据其形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港剧发展的黄金期,本地电视剧从业人员积极拓展本地题材,收穫好评如潮,特别是部分剧集更是红到内地,也影响了内地电视剧业发展。
而今,沙鸥并非为本地剧集挑刺,而是怀揣“怒其不争”的心态,以一个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已然开始关心港剧发展的观众角度,看待今日港剧之发展现状:“港剧发展首个问题是剧本不行,一个又一个打正续集旗号的电视剧集层出不穷,《刑事侦缉档案》、《陀枪师姐》、《宫心计》、《溏心风暴》、《使徒行者》等皆有诸多续集。另者,题材缺乏创新,争产、争上位、争宠爱等争夺戏码是永恒主流。”
其次,沙鸥认为,本地电视剧创作人将剧集视为商品,令其成为一种“流水线”作业,为求收视率,不惜使用重口味桥段以博得观众。他同时提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地电视剧,都会在编剧之外设“文学编辑”,反观香港的编审人员,多看重短期收视效益,相比较设计令人回味的戏剧桥段,更看重广告收益和市场反应。
他指出,近年内地电视剧发展愈来愈蓬勃,故相对而言,港剧发展好似放慢了脚步,“港剧一定要有港味,同时应强化文化历史素养,适当地与大湾区和海内外合作,深入生活,落力研究,不再闹历朝皇后识煲汤,古装剧演现代情节的笑话。另外,电视剧发展也须培养观众,鼓励评剧论剧的良好风气,但应警惕此过程中的吹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