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深圳大芬30年蝶变

2018-10-12 03:16: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大芬油画村入口/大公报记者石华摄

  手握画笔,笔尖直指苍穹,这个雕塑矗立在深圳大芬村村口,见证着大芬油画村的蝶变:30年前,这裏只是一个原始的客家小村落,村民以种水稻为生,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人民币;30年后,这裏已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小镇,油画界几乎无人不知,2017年大芬油画村实现全年总产值41.5亿元人民币……/大公报记者 石 华

  步入大芬村,油画染料的气味充斥在空气中,裱画店裏传出的电锯与木头间的摩擦声贯穿整个小巷。以“达芬奇雕像广场”街道为中心点,村子成放射状分布数条街道巷弄,整个村子都是商品画批发市场,鳞次栉比的街巷裏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油画,悠遊其间,犹如观赏一场美学组曲……

  香港画商带来契机

  大芬村以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客家村落,当地村民只有300人左右。大芬的蝶变与一位香港画商渊源颇深,1989年,香港画商黄江来到大芬村,租用民房招募学生和画工进行油画创作、临摹、收集和批量转销,由此将油画这种特殊的产业带进了大芬村,没想到后来竟然变成了“中国油画第一村”。

  “那时候我培养的画工一个月能拿到两千多块钱,这在当时来讲非常高。”黄江表示:“大芬当时是很美的自然村,有小河、有树林、有鸡、有鸭、有牛,我觉得这裏三面环山,好像一个很安静的港湾,是最适合画家在这裏画画创作生活。”

  随着大芬村的名气越来越响,深圳各处,甚至周边县市的油画工和画商们陆陆续续搬进大芬村。2000年以后,来大芬办画厂、开画廊的人越来越多,整个大芬村出口的油画佔到了欧美油画市场的70%。为了感谢黄江对大芬油画村的贡献,当地政府将村内的油画交易市场命名为黄江广场,并由黄江统一经营管理。

  在大芬蝶变史上,2004年成为文博会首个也是当年唯一的分会场,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大芬分会场举办的千人油画创作活动,更被收入世界健力士纪录;2010年5月1日,在上海世博会上,由507名画工集体创作的“大芬丽莎”艺术装置亮相世博会。一时间,媒体、遊客纷至沓来,大芬村美誉度快速升温。

  感受深圳的慢生活

  与快节奏的深圳其他地方相比,大芬人的生活更凸显出悠閒。一两张小櫈子,閒暇时画工们会坐下来聊天,朋友同行也能过来喝茶歇脚。歇息好后就在墙板上钉上画布,勾底、上色、听几首民谣,而有些画工怕吵,喜欢等晚上安静下来才开始作画。

  大芬已发展成为一条成熟的产业链,这裏不需要门票,油画价格也不是很贵,最便宜的20元人民币就能买到,贵的也就上千元。在看起来堆满店舖的各色成品中,不难有一幅能触动心灵的画作出现在眼前,如有幸,来一趟也值,如不幸,也可激发你的灵感,自己创作一幅。

  在这个核心区域面积只有0.4平方公里的地方,却聚集了1200余家大小画廊和门店,村内油画从业人员约8000人。这些企业和画廊主要以油画以及相关产品的生产、交易为主,也从事国画、书法、篆刻、刺繡等中国传统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交易。

  据大芬油画村管理办公室介绍,大芬将来不仅在空间上将向周边地区辐射,而且在业态上会更加丰富多彩,在继续坚持以油画产业为主的基础上,还会引进艺术街区、旅遊小镇、艺术酒店和创意设计等多种业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