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古樸与现代的融合

2018-10-12 03:16:1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建筑涂成五颜六色,这是大芬村现代化的一面/ 大公报记者石华摄

  大芬村为客家人的聚集地,随着油画在此落地生根,淳樸的客家人与西方油画从此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繫。

  村裏的一些客家围屋被加以修缮、改造,从而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品商店,古樸与前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大阳山”乃其中翘楚,是远近闻名的客家民居。创始人陈求之别具匠心地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融合在其空间艺术创作之中,使得艺术中心糅合了徽派、客家、京派、苏州园林及现代设计等诸多元素。

  穿过星罗棋布的画廊街道,眼前出现了两栋低矮而又古老的平房,它们是并肩而立的邬氏宗祠与洪氏宗祠,与周边的画楼相比显得十分别致。祠堂在广东并不少见,它作为家族标志在南粤大地遍地开花。但是,两家祠堂并排一起还是少见。

  “传统意义上祠堂必须独立,当时这样的设计思路也算是迈出了重要的一大步,甚至是与当时的风俗作对。但是事实证明,先人这样的思路却给后人带来了和谐与团结。”大芬油画村管理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这两座祠堂在大芬村地位很高,它们所体现出的团结、和谐,已经成为了大芬人的精神象征。现在凡是逢到婚丧嫁娶、重要节日,村民都会来到这裏摆酒。

  中华第一砚重55吨

  另外,长12.8米,宽3米,重55吨,这块内地最大的砚台位於大芬美术馆广场门前,上面的雕刻为《清明上河图》,係用一块完整的砚台雕琢而成,被称为“中华第一砚”。据了解,这块巨砚是河北易水县在第二届文博会前赠送给大芬油画村。

  巨砚做工精细,画面生动紧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个来自河北的“易水古砚”取料太行山区西峪山的水成岩,是製砚的最佳石料。而这个巨砚是将100多吨重的完整石头,通过艺术家的设计和40多位工人挖凿和雕刻而成,雕凿过后的石头只剩下55吨重。

  易县的製砚工人们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雕刻技法,依据石料的形体及纹饰,用平雕、浮雕、阳雕、阴刻等各种技法,巧妙利用石料上的天然花纹,将《清明上河图》与砚台合为一体,构思精巧,刀法精细,是罕见的艺术珍宝。

  据知情人士透露,该砚耗时两年,花费了几百万元製造而成。“巨砚的製作中,光是艺术家的设计费用,以及两年中几十位工人的人工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那块尚好的巨石就更是珍贵。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