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清华园日记》再版 还原更加真实的季羡林

2018-10-29 11:29:03 作者:刘蕊 谷素梅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叶新接受记者采访 刘蕊/摄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日记是最具体的生命的痕迹的记录。以后看起来,不但可以在里面找到以前的我的真面目,而且也可以发见我之所以成了现在的我的原因”。日前,由北京印刷学院教授叶新博士校注、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季羡林《清华园日记》新书发布会在郑州松社书店举办。本书校注者、季学研究专家叶新教授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为读者提供一个好读的版本”

 
由北京印刷学院教授叶新博士校注、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季羡林《清华园日记》刘蕊/摄
 
《清华园日记》是季羡林1932年8月至1934年8月在清华大学上大三、大四时所写的日记,2002年在季羡林先生本人的同意下,辽宁美术出版社同时推出了影印版和排印版两个版本,之后不少出版社在排印版的基础上陆续出版过各个版本。叶新教授说,他发现之前的版本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错误和缺陷,再加上随着时间的变化,读者的阅读兴趣发生了变化,故事的发生背景跟现在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就产生了再校正一遍的想法。“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为当下的读者提供一个好读的版本”。
 
据悉,该“全本校注版”前后用了将近三年时间,依照日记的原稿对其中记载的人物、地点、事物、活动等,包括文字错漏进行细致的考证,并做了485条注释,多达五万余字。此外,本书还增添了季羡林的大学成绩单、同班同学名录,辑录在此期间创作的散文及回忆当时师友的文字,并制作了人物索引。
 
晒出成绩单季羡林非“大学霸“
 
叶新告诉记者,该版本严格遵守季羡林先生2002年在出版后记中确立的“决定不删,一仍其旧”的原则,对手稿文字未作任何改动,只是出于方便读者阅读的需要,做了适当的改字、加字,给外文加上中文译文等。值得注意的是,本书的一大亮点是增添了季羡林大学时期的成绩单,叶新介绍说,当时清华大学的成绩分为从高到低分为五等:E(超)、S(上)、N(中)、I(下)、F(末),从他的毕业成绩单里可以看出季羡林并不是一个“大学霸”,“N(中)”所占的比例最高。不过季羡林四年的德语成绩都是“E(超)”,成为他第二年能够去德国留学最有力的评判依据。而包括正文中的页下注、书后所附的散文、同班同学名录、人物索引,以及季羡林对清华园及师友回忆等,都可以对日记正文起到良好的说明和印证作用。
 
一个更加真实的季羡林
 
叶新说:“了解一个真实的季羡林,就必须打破一个神话的季羡林,真实的季羡林应该是站在地上的”。与发表的文章是给别人看的不同,日记是写给自己的,季羡林的日记里面会有很多所谓的“雷人雷语”,给同学起外号,说老师上课是放屁、骂人“混蛋”,骂编辑“没眼”,甚至还有逃课、作弊的记录,等等。他发现这本日记很有意思,也很励志,作为大学生的季羡林同样也有青春的迷茫,那什么季羡林最后成了大师级的人物了呢?
 
“从季羡林的日记里能看出,他大学时期的主要成就还是写作”,叶新总结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编译,介绍外国文学,给他的老师吴宓教授主持的《大公报·文学副刊》投稿;二是给国内刚出版的新书写书评;三是他最感兴趣的散文写作。1933年12月他创作的《枸杞树》经由沈从文慧眼识珠,发表在后者主编的《大公报·文艺副刊》上,这让他在他向往的新文学方面得到了承认,尝到了文学创作的甜头,甚至让他有了出书的想法。季羡林自己在日记中写道:“我现在总觉得,一切事情都可以不去作,但却不能不写文章。”此外在他的日记中还常常会立一些小flag,如1934年6月临毕业前夕,他写道:“最近我一心想到德国,现在去当然不可能。我想作几年事积几千块钱,非去一趟住三四年不成,我今自誓:倘今生不能到德国去,死不瞑目。”他1930年同时考取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之所以选了清华的外国语文学系德语专业,就是抱着出国的目的,没想到大学毕业教了一年书,就梦想成真了,仿佛冥冥中自有天意。
 
“理想不管怎样简单,只要肯干,就能成功,‘干’能胜过一切困难,一切偏见”。叶新对季羡林的这句话印象深刻,他说:“季羡林的成功是寒门弟子的成功,没有像他的上届同门师兄钱钟书那种的家学渊源,他的成功完全来源于肯干。他不仅勤奋,而且是把这种“干劲”都用在自己喜欢的东西上。“他的日记中经常用‘干’这个字。比如“早晨钻到书库里去干书目”、“干什么?干德文”、“非干一个样不行”等,日记中这类的话语比比皆是。
 
书之外的“季羡林”
 
1999年的时候,叶新曾与季羡林先生有一面之缘,这也就为他后来的季学研究埋下了种子。“当时是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评选,我是评委会的工作人员,而季羡林先生是评委会的副主任,季老已经88岁,精神很好,很愿意跟我们这些年轻人聊天,作为季老的小粉丝,我还特地跑去买了一本《留德十年》让季老签字,季老给我签了一个‘叶新小友’,他是一个很和蔼有、趣的人。”叶新回忆道,当时季羡林当时身上穿着卡其布的中山装,上面还有一些猫的白毛。确实,季羡林先生很喜欢养猫,还专门写过几篇关于猫的文章,比如《老猫》、《咪咪二世》等,怀念他家养过的猫。
 
最后,叶新还透露,下一步很可能接着做季羡林的《留德十年》、《留德日记》的注解出版。而手头正在做的是与季羡林同级不同系的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的《清华园日记》,“两本日记记录的是同时期的事情,两个人没有任何交往,但可能会有一些活动的重合,比如同时听了胡适先生的讲座,在季羡林的日记里看到的是称赞,而在夏鼐的日记里看到的是批评,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责任编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