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瞽师杜焕 舞台再现\佛琳

2018-11-07 03:16:5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剧场幻变成艺术实验室

  岭南文化是一个宝藏,广博精深。如何将之保育传承,有赖政府当局和民间智慧互相补足,才可事半功倍。

  一代宗师 充满传奇

  地水南音是其中一种流传民间的广东曲式,有说“地水”是指广东沿海的农业和渔业环境,故此该曲式能在草根阶层广泛传扬。也因如此,地水南音就如“广东大戏”(粤剧)一样,予人难登大雅之堂之感。尤其是早年地水南音的演唱者多是盲人,为了生计而遊走於烟花之地,为客人消閒助兴,娱乐昇平。

  杜焕可说是香港地水南音的一代宗师,其一生事迹充满传奇,不单有关盲人演唱者如何以艺为生,更是香港二十世纪初至中期的历史见证。杜焕於一九七九年去世,在这之前的半个世纪,他的南音歌声从街头巷尾,唱至剧院舞台,当中有二十年时间更在香港电台的录音室献唱。然而,当年大部分听众仍只视杜焕为一位瞽师歌伶,未深究其南音的文化底蕴。幸得学者荣鸿曾教授於一九七五年的“远见”,安排杜焕在上环富隆茶楼现场演唱,将其四十多小时的录音细心保存,至今方能成为文化宝库。

  录音带是死物,如何将内容活化并重新再现更考思量。进念.二十面体在本届新视野艺术节製作《瞽师杜焕》,藉着现代剧场的高端科技,将杜焕的南音重现於观众眼前。香港文化中心剧场布置成一个实验室,观众席被放置在舞台顶部的四周,观众就从高处鸟瞰舞台的空间。策劃及设计胡恩威选取了杜焕自传式的演唱《失明人杜焕忆往》作为节目主体,让观众细听南音之余,亦细味一段段香江历史。

  剧场科艺 活现南音

  音响科技令到剧场的空间彷彿回到昔日的富隆茶楼。剧场上悬吊着一个鸟笼,配合着茶楼清幽古樸的雀鸟和茶客喧声。舞台上摆放着一个小型的人偶,重塑杜焕为宾客演唱的场景。歌声由杜焕的自白开始:“我想我本人乃係三不幸呀,一不幸者,自小家贫係贫贱嘅出身。二者生来时歪兼命蹇呀,在於幼年就惨呀遇,做咗个失明人……”杜焕自述的“三不幸”反映旧时社会的典型状况,残疾人受到歧视,唯有靠着一门手艺/曲艺,在社会挣扎求存。整个演出就在杜焕的自白歌声当中,逐段前进。剪辑者显然花了心思,先播出杜焕的个人经历,然后分段播出杜焕描述当时香港的社会环境,例如日寇侵华、香港沦陷,电视普及、南音衰落。歌词全由杜焕自行创作,内容没有文言古字,全是口语成章,但却满载创作及观察精神,将生活情境融入艺术,唱到尾声更是一番乐观豁达,因而能够获得观众共鸣。

  剧场之内,现代音响设计将原录音带的音色更加优化;视觉方面,南音歌词的文字投影在地板及四周帷幕,中文方块字的形象工整而有序,活像一页生活诗篇展现眼前。设计师不忘剧场应以表演者为重要交流工具,故此同时安排黄大徽为叙述者及舞者,以旁白导引每折唱段,并以轻柔的形体动作配合现场动感投影效果,令整体演出更加生动。

  长约一小时的演出恰到好处,余音袅袅。观众可以真切体会地水南音的内涵和质感,整个节目亦可到处流传,让新一代亲身接触独特文化。

供图:进念.二十面体;摄影:Vic Shing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