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国结”索塔设计巧妙
十月二十四日上午九点,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昨日是其通车的第二十天,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海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昨晚于香港九龙塘又一城FESTIVAL GRAND CINEMA举行首映礼。
建设者感人故事
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时长七十分钟,制作历时两年,在同名电视纪录片的近千个小时视频素材基础上二度创作而成。电影以第E30号沉管沉放安装过程为叙述主线,配以中国多座着名大桥等建设史料,回顾港珠澳大桥自二○○九年开工建设以来,中国桥梁建设者自力更生、“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历程。
出席首映礼的主礼嘉宾包括:中联办宣文部部长朱文,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司长马黎,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局长暨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总监制余烈,广东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暨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总监制施燕峰,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节目部副主任暨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总制片、总导演阎东,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永远荣誉会长吴思远,银都机构有限公司总裁陈一奇。
朱文致辞时表示,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题材宏大,真实感人,每一个镜头都精益求精,拍摄团队以敏锐触觉和强烈担当,记录了大桥建设的精彩瞬间,为观众呈现大桥建设者真实而感人的故事。首映礼并没有平常电影首映礼的明星亮相,但成千上万的大桥建设者正是大家心中真正的明星。马黎认为:“近年内地和香港在广播电视合作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国家广电总局出台政策,支持港澳地区演艺人员在内地发展,热情鼓励港澳影视制作机构与内地机构合作、合拍,内地亦有不少影视佳作在港播出。影视彩桥为三地影视发展助力,而港珠澳大桥的开通进一步便利三地交流与合作。”
大桥是强国里程碑
吴思远表示:“大湾区整个地区其实有非常丰富的电影素材,区域内的电影工作者其实已经很有创意,希望藉着大湾区和港珠澳大桥的开动,拍出既有娱乐性又有思想性、完整且有戏剧性的商业电影。香港地方小,但是电影技术成熟,正在寻找这区域内结合的素材。”陈一奇说,港珠澳大桥是国家从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之作,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最好庆贺,更是“一国两制”得以实现的最好明证。大桥的开通不仅促进港珠澳三地人民的交流,更有利於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竞争力。
阎东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早前的电视纪录片已受几亿观众好评,并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赞誉。这次选择电影形式,阎东有更多考量:“电影观众有很多青年朋友,我们希望用电影的表达方式,把一百分钟素材重新梳理,让片子走进青少年和社区,让年轻观众能够看见如此庞大的工程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凝结劳动者们的艰辛,汇聚中国及国际团队的合作。二度加工后原本是一个九十分钟的版本,为了使其更加有血有肉,又忍痛割爱做了现在这个七十分钟的精华版。”
如何讲好大桥故事,一直是主创团队关注的重点。阎东说:“港珠澳大桥自二○○九年动工以来,共有四万多人参加了建设,自力更新,艰苦奋斗,因而大桥故事的背后就是人,我们在不断寻找答案。”
阎东以往拍过的多部纪录片,包括《孔子》、《东方主战场》、《1937南京记忆》等均有浓厚的人文历史气息,而在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中,阎东会否延续这种个人风格?他肯定道:“港珠澳大桥虽是当下的题材、当下的故事,但我们在片中加入八、九段文献片段,讲述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建造史,形成纪录片的副线。这一精心设计不是简单为了蒙太奇的需要和年轻观众好恶,而是希望增加影片的厚度和营养。”
电影正式公映日期容后公布。
《港珠澳大桥》六大看点
图:陈一奇(左起)、施燕峰、阎东、朱文、马黎、吴思远、余烈主持亮灯仪式/大公报记者林少权摄
天鸽来袭
港珠澳大桥使用寿命一百二十年,它的抗灾能力怎麽样?它安不安全?这是大家最关心的,也体现着中国人建桥的质量和水平。电影开篇即破悬念,以去年八月第13号台风“天鸽”一组精心动魄的镜头,抓人眼球,让观众的情绪也随之紧张起来。
E30和E15的故事
相比沉管E30安放圆满成功,E15安放则是一波三折。E15安放失败,工程团队拖着大沉管回去。“船长歪戴着帽子,一脸不服气。指挥舱内几个汉子静坐着,谁也不说话,还有一个人瞪着眼睛,嘴巴不停在动。”每个人表达不痛快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每次看到这里,心里还是会咯噔一下。
茅以升炸毁钱塘江大桥
电影通篇讲的是建桥,却穿插了一个不寻常的炸桥故事。上世纪30年代,39岁的茅以升受命在钱塘江上修建一座大桥,中国工程人员艰苦奋战3年零1个月,1453米长的钱塘江大桥终於建成通车。淞沪抗战爆发后,茅以升却不得不做出沉痛的选择,亲手将大桥炸毁。仅仅通车89天,中国人第一座现代化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就这样瘫痪在日寇侵略的烽火中。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
工程师老王和他的作品
工程师老王既是大桥建设的参与者,也是资深摄影发烧友。多年来,他拍摄了大量反映大桥建设的摄影作品。照片记录一对夫妻建设者的笑容,老王的每一张摄影作品,都定格了一段动人故事。
林鸣的桥上长跑
电影接近尾声,E30安放尘埃落定,迎着黎明的曙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独自一人,奔跑在灯光璀璨的港珠澳大桥上,将观者的情绪推向高潮。
大桥是我建的
片尾有彩蛋。字幕出现的同时,以画中画的形式,出现绽放笑容的面孔和自豪的话语。从大桥局领导到各工段负责人到一线工人,他们说的最多的是:“港珠澳大桥,是我建的!”
观众:大长中国人志气
图:港珠澳大桥凝聚了中国桥梁建设者近十年心血
香港广东社团总会慈善基金荣誉会长、秘书长欧阳成潮:茫茫大海上建成这样一座宏伟的大桥,弯弯曲曲,就像巨龙,在伶仃洋上飞腾,大大地长了中国人的志气。虽然目前没去过,计划在人潮疏落一些的日子登上大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对於香港同胞,尤其是青少年,是一个很大的启发和教育,在艰苦的条件下,能够克服种种困难,这有助於鼓励青少年立志攀登高峰。
香港电影制片家协会主席洪祖星:因为尚未登上大桥,今晚特地先来看电影。睇完电影第一反应就是中国人真的很伟大,虽然之前稍有了解造桥的艰难,但没想到是这麽浩大的工程和耗费这麽长时间,建设者经历大风大浪,力求保证大桥的安全,很感人。
市民林女士:之前在网络上看到大桥总工程师林鸣生病住院,一醒过来就马上赶回工作岗位的事迹,便想先来看电影。果然银幕里的他就如报道描写的一样尽责,感动人心。我还保留了很多报章关於港珠澳大桥的报道,了解到它独特的桥、岛、隧的结构,打算近期带着报纸,亲睹和细味大桥每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