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陈一奇(左起)、施燕峰、阎东、朱文、马黎、吴思远、余烈主持亮灯仪式/大公报记者林少权摄
天鸽来袭
港珠澳大桥使用寿命一百二十年,它的抗灾能力怎麼样?它安不安全?这是大家最关心的,也体现着中国人建桥的质量和水平。电影开篇即破悬念,以去年八月第13号颱风“天鸽”一组精心动魄的镜头,抓人眼球,让观众的情绪也随之紧张起来。
E30和E15的故事
相比沉管E30安放圆满成功,E15安放则是一波三折。E15安放失败,工程团队拖着大沉管回去。“船长歪戴着帽子,一脸不服气。指挥舱内几个汉子静坐着,谁也不说话,还有一个人瞪着眼睛,嘴巴不停在动。”每个人表达不痛快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每次看到这裏,心裏还是会咯噔一下。
茅以升炸毁钱塘江大桥
电影通篇讲的是建桥,却穿插了一个不寻常的炸桥故事。上世纪30年代,39岁的茅以升受命在钱塘江上修建一座大桥,中国工程人员艰苦奋战3年零1个月,1453米长的钱塘江大桥终於建成通车。淞沪抗战爆发后,茅以升却不得不做出沉痛的选择,亲手将大桥炸毁。仅仅通车89天,中国人第一座现代化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就这样瘫痪在日寇侵略的烽火中。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
工程师老王和他的作品
工程师老王既是大桥建设的参与者,也是资深摄影发烧友。多年来,他拍摄了大量反映大桥建设的摄影作品。照片记录一对夫妻建设者的笑容,老王的每一张摄影作品,都定格了一段动人故事。
林鸣的桥上长跑
电影接近尾声,E30安放尘埃落定,迎着黎明的曙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独自一人,奔跑在灯光璀璨的港珠澳大桥上,将观者的情绪推向高潮。
大桥是我建的
片尾有彩蛋。字幕出现的同时,以画中画的形式,出现绽放笑容的面孔和自豪的话语。从大桥局领导到各工段负责人到一线工人,他们说的最多的是:“港珠澳大桥,是我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