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王颖生:教学保育助传承

2018-12-20 03:17: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王颖生认为,教学与保育对文化传承至关重要

  【大公报讯】记者谢敏娴报道:在科大举行的“中国壁画的传统和当代传承创新”讲座中,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王颖生以年代为界,对中国传统壁画的发展流变进行梳理,强调教学与保育在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寄望港人加强与内地的交流,深入了解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王颖生介绍,人类绘画最早可追溯到原始时期的岩画,它从一定意义上可归为壁画的发端,后历经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辽金元至明的嬗变,随着朝代的变迁与更迭、科学与文明的进步,壁画风格由早期的自由洒脱逐渐转换为一种规範化、程式化的特征,画工的技术也更为高超,色彩亦逐渐丰富,以其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多样性和表现思想的深刻性而深受世人瞩目。他还展示了许多与学生共同绘製传统风格的壁画的照片,如河南洛阳天堂塔、山西大同华严寺、善化寺等,感慨壁画文化得以保存至今的艰辛与不易。

  问及传统壁画的发展空间,王颖生认为,这取决於大众的“接受”,因为接受促使文化观念的转变。“中央美院壁画系的师生曾在北京怀柔区开展‘美绘乡村’活动,在大水峪村的民居绘製了数十幅色彩斑斓的壁画,之后变成旅遊热点的‘壁画村’,为原本毫无特色的村莊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

  毕业於中央美院工笔人物专业的王颖生,本身是国画家,留校担任壁画系老师,还兼任修复研究院院长。他坦言教学是第一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至关重要。“在求学中,看到太多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受到严重破坏,让人痛心,也坚定了我对文物保育和修复的决心。很多学生学成后深入敦煌、云冈石窟,进入故宫、首都博物馆等,从事一线修复工作,有些还成为一方专家,我为他们感到自豪。相信他们在这个行业继续发挥积极影响,对国家传统文化传承大有裨益。”王颖生又指,文物修复在中国高等教育是一直缺少的学科,相信这将是香港院校未来的学科增长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