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粤剧传承要手把手\大公报记者 叶中敏

2019-01-12 03:17:5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阿刨”龙剑笙(前排左)与郑雅琪等演出《蝶影红梨记》

  二○一八和二○一九年交汇之际,可以说是本港粤剧界罕见的一个“高峰期”:恍如牛郎织女一年一相逢的“阿刨”龙剑笙远自温哥华回港会戏迷,在演艺学院一锤锣鼓跨年演出十六场《蝶影红梨记》;紧接着,由仙姐督导的宝珠姐与“阿嗲”梅雪诗将在西九戏曲中心上演《再世红梅记》,两个演出均掀起一阵扑票热潮。

  当然,在这两大盛事之间,便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的隆重开幕,先是由“阿姐”汪明荃率“八和”子弟上演开台例戏及连场免费戏,到本月二十日便是第一台正式演出《再世红梅记》登场。

  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而在此期间,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高山剧场、新光戏院及各区会堂仍持续有粤剧演出,锣鼓声响遍全港。

  然而,“班霸”登场、“西九”开幕,眼前农曆新年将至又是粤剧演出最旺场的日子,过年睇大戏仍是不少中老年一辈市民的习惯,但对了解情况的戏迷来说,心情仍只能够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而已,未能为眼前的一片繁荣而感到太大的欣喜。

  龙剑笙的《蝶影》,演出是成功的。数年前,班主丘亚葵凭着一股“傻劲”,远赴温哥华,说动了“阿刨”重上舞台回港演出。VIGO对戏曲是有心和有热情的,但到底并非“班政”出身,初期搞的“一生配两旦、一晚演两戏”,上半场《牡丹亭》、下半场《紫钗记》,由新进花旦郑雅琪与李沛妍两人隔晚上下半场轮流上阵,不仅把个龙剑笙累得晕头转向,就是睇戏的观众也觉得很不习惯,更未能达到培植新人的目的,不少观众只以“肥啲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