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母亲》编剧及导演谷野九郎(Kuro Tanino,左)、舞台及服饰设计卡斯帕.皮赫纳(Caspar Pichner)/大公报记者李亚清摄
对一部戏剧作品的评价,不仅关乎剧目本身的艺术性,它能够带给观者何种思索也颇为重要。在戏剧《母亲》主创人员卡斯帕.皮赫纳(Caspar Pichner)看来,戏剧的本质关乎对感知的认识、怀疑及无限可能:“人们被引领去探索新的东西─比如自然、母亲等‘起源’─这些事物简单又纯真,而人在过程中,了解自己如何使用事物,如何看待周边的世界,以及意识是如何发展的。这就是《母亲》所传递的。”/大公报记者 李亚清
作为香港艺术节及香港赛马会慈善信讬基金将於今年三月展开的全新计劃“无限亮”(No Limits)节目之一,富有互动元素的日本戏剧《母亲》将登陆香港,在大馆複式展室连演六场。来自日本的该剧编剧及导演谷野九郎(Kuro Tanino)与来自德国的舞台及服饰设计卡斯帕.皮赫纳於近日抵港查看表演场地,并接受大公报记者访问,分享创作体验。
观众也是“演员”
《母亲》这个於二○一七年製作、长约一小时的演出,实在较难定义。他们试图向记者阐释:“比起戏剧,它更像是一场展览,或者遊戏。当观众走入漆黑的房间之时,表演已经开始。剧场中有四位侏儒演员,他们一边把玩着旧玩具,有时也需要观众帮忙来玩出一些花样来。不过,观众可以自己决定参与多少。”
对於香港的许多观众来说,他们习惯与表演保持距离,或许并不愿意参与太多。谷野九郎在创作时早就考虑到这个方面,他说道:“日本的观众也是如此(註:该剧曾在日本以及瑞士、荷兰艺术节等演出)。所以我们为观众準备了各式各样的面具,戴上面具后的人们,能够更加自由地探索这个空间内发生的一切。”
医学世家结缘戏剧
很难想像,谷野九郎出生自一个精神科医生家庭,而他本人也曾做过精神科医生。今年四十二岁的他,在二十四岁时创立剧团庭剧团ペニノ(英译为Garden Theatre Company Penino),转身成为一位戏剧导演兼剧作家。受日本剧作家唐十郎(Juro Kara)的影响,其剧作充满奇异的人事物,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
卡斯帕.皮赫纳则是科班出身,於大学修读艺术后参与剧场及电影工作已十五余年。巧合的是,他的父亲也是一位精神科医生。他与谷野九郎相识四年,两人於二○一六年推出“M-Project”非语言计劃,首部作品《月亮》(Moon)虽较此次将演的《母亲》(Mother)场地更大,参与观众约三百人,但两部作品在表现形式上较为相似。
谷野九郎提及,他年仅八岁的儿子也曾是《母亲》的观众,“开场前我说,‘你只需要和他们(演员)玩耍就可以了。’后来他告诉我,他很享受这场演出。”或许,这正是该剧的有趣之处,关於探索、关於未知,像孩子一样去发现、去反应。
编者註:“无限亮”计劃呈献舞蹈、戏剧、音乐等共七套节目,通过艺术寻求并推广共融的主题,为不同能力人士提供一同探索、欣赏艺术的机会及空间,门票现已於城市售票网公开发售,更多详情,可浏览官网https://www.nolimits.hk。《母亲》演出时间为二○一九年三月二十九日至三十日下午四时及晚七时,以及三十一日下午二时及五时。 部分图片由香港艺术节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