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西九戏曲中心 开台观演体验/尘 纾

2019-01-15 03:18:0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八和演出《碧天贺寿》 /西九管理局图片

 

  去年十二月三十日西九戏曲中心举行开台日演出,可惜当日免费派发戏票予市民的安排欠善,引致在场轮候多时但至终向隅的市民起哄诟病。由於各方媒体均有详尽报道此事,笔者无意再赘,只想在此扼要评论戏曲中心的外观和设计以及开台日的演出情况。

  戏曲中心选址其实不差,位处广东道与柯士甸道交界,毗连西铁柯士甸站,地点尚算适中,交通亦称方便。如果从柯士甸站“F”出口前往,只消走过一条无障碍小道,就可直达中心。如果从广东道那边进入,就要拾级而上;但由於梯级与剧院地台连接处稍有高低不平,行人走到楼梯最后一级时须小心一点,特别是天色昏暗时更须注意以免跌倒。其实广东道那边也有无障碍通道,可惜被矮丛挡了视线,而且没有指示牌示意,初临者根本很难找到。

  外墙冷色调 大堂欠温煦

  当天从远处初瞥戏曲中心外观,都是冷色调,外墙既无阳光之感,亦缺吉祥之气。儘管西九当局申明外墙设计是希望营造剧场内的戏幕感觉,但视觉上就是冰冷一片,少了亲切感。如果与广东道成平行线的地方开作正门入口,就会很有大气,可惜这个方位如今是一道长长的外墙。要进入中心,就得从两侧进去。可是,进入大堂的两边入口并无门户,基於空气对流原理,大堂内很吃风。由於三十日下午天色不佳,天寒风大,站在中心大堂,凉风阵阵,没有半分温暖和煦的感觉。

  由於大剧院位於架空之处,要进场主要依靠一道长长的电动扶梯。走完这道长扶梯,还须再走一道短扶梯,才到达大剧院外的大堂。当然,扶梯旁也有几台电梯,而每台电梯大约可载十多人。由於看戏曲的观众绝大多数是长者,长远而言,这种设计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种隐忧。

  场内设计欠缺戏曲元素

  如果说大剧院是专为戏曲而设,观众可能摸不着头脑,盖因院内的设计欠缺传统戏曲元素,只不过是一个西方剧场又或是一个惯见的多用途场地而已。舞台的设计,别说绝无半点瓦舍勾栏的韵味,甚至连些许中华元素也欠奉;如能敦请一位老儒才子撰副戏联高悬於台侧,可能较配合戏曲舞台的定位。观感上,舞台深则深矣,却嫌不够阔。演文戏,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来个京剧大开打,则恐怕有点侷促。

  至於那天开台日由八和会馆承办的演出又如何呢?从选演剧目来说,先演《碧天贺寿》后演《六国大封相》当然十分恰宜。《贺寿》是寓意吉祥的例戏;《封相》是戏班正式开演前为求展示全班实力而先演的剧目。两者连演,为戏曲中心讨个吉利,“八和”的美意,大家当然鉴领。

  八和四代同台全力演出

  《碧天贺寿》亦称《八仙贺寿》,故事起初的版本是叙述八仙集合一起,去向长庚星贺寿,但由於绝大部分观众根本不认识长庚星,於是后来改成向王母娘娘贺寿。这齣例戏篇幅很短,科白不多,更无剧情可言,只是献瑞呈祥而已。“八和”把这齣例戏交予八位晚辈演员担演,当然是桩好事。

  以当日所演的《贺寿》例戏而言,有两处须予注意。其一,当“贺寿头”(即第一位出场的神仙,也即是众仙领班)出场后,开口唸道“冉冉下山来……”,剧场字幕却打了“渐渐下山来”,实误。另一方面,英译字幕把此剧名称译作Birthday of the God of Venus,实在错得离谱。罗马神话裏的维纳斯(Venus)与王母娘娘风马牛不相及,怎可如此翻译?再者,即使以Venus称之,也应是Goddess(雌性名词),而不是God(雄性名词),更何况以英文写作习性来说,写了Venus,就毋须再写Goddess了。如此低劣的译名,实在失礼於外籍人士。

  《贺寿》演罢随即上演《封相》。编排上固然力求一气呵成,但对於平素少看表演的贵宾来说,连看两剧而中间缺乏去洗手间的时间,或许有点不便。单就全剧的表演而言,“八和”此番以老带少、四代同台倾全力演出,当然值得讚赏。至於有些角色交由两人甚至三人分演,即行裏所称的“二演”、“三演”,例如主角公孙衍由吕洪广、尤声普、廖国森分演亦属明智。至於个别情节例如花旦“推车”、骑龙武生(即老生)的“坐车”是否演得已臻善境,则难以强求;再者,个别演员的演出水平,断非此文重点。

  观后感是:从外观至场内设计,这座斥巨资建成的戏曲中心似乎有点未孚众望。

点击排行